第3部分(第3/4 頁)
是一種非常積極高尚的人生觀,他認為每個人的責任就是獻身社會,在政壇、在戰場實現個人的價值,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等自己的使命完成以後,馬上就應該隱退,空出舞臺讓後來人演出更輝煌的歷史劇。如果打下天下就佔有天下,那與強盜的搶劫有什麼兩樣呢?莊子曾經尖銳指出過:“盜竊鉤子的人被殺,盜竊國家的人成了王。”問題與道理就在這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遠害全身 韜光養德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韜光:韜,本義是劍鞘,引申為掩藏。韜光是掩蓋光澤,比喻掩飾自己的才華。蕭統《陶靖節集序》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遠害全身:遠離禍害,保全性命。
養德:修養品德,諸葛亮《誡子書》說:“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不論如何完美的名譽和節操,不要一個人獨佔,必須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起他人忌恨招來災害而保全生命安全;不論如何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不能完全推到別人身上,要自己承擔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掩藏自己智慧而更多地修養品德。
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汙行為和名譽的事,也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據《史記》載:在魯哀公十一年那場抵禦齊國進攻的戰鬥中,右翼軍潰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後充當殿軍,掩護部隊後撤。進入城門的時候,他鞭子抽打馬匹,說道: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不快。他這樣做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功勞。從消極方面說,人立身處世,不矜功自誇,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韓信是漢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漢中獻計出兵陳倉,平定三秦;率軍破魏,俘獲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說;破趙,斬成安君,捉住趙王歇;收降燕;掃蕩齊;歷挫楚軍。連最後垓下消滅項羽,也主要靠他率軍前來合圍。司馬遷說:漢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是靠韓信消滅的。但是,功高震主,本來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謙退自處,看到曾經是他的部下的曹參、灌嬰、張蒼、傅寬等都分土封侯,與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難免矜功不平。樊噲是一員勇將,又是劉邦的姨夫,每次韓信訪問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韓信一出門,就要說:我今天倒與這樣的人為伍!這樣,終於一步步走上了絕路。後人評價說,如果韓信不矜功自傲,不與劉邦討價還價,而是自隱其功,謙讓退避,劉邦再毒,大概也不會對他下手吧?當然,對韓信的遭遇,這種看法是否恰當、公允,或者,是否還有別的公正的評價,這裡姑且不論。但韓信的態度、遭遇的確是一個教訓,也尤其使有才有功者在這個問題上深思猛醒!從歷史上看歷代君主多半都是開國功臣,但功高震主者則有亡身危險。
天道忌盈 業不求滿
事事要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造物:指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通稱造物主。《莊子·大宗師》說:“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者。”
外憂:外來的攻訐、忌恨、外患。
不論做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者的上帝也不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對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希望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為這些而招致外來的攻訐、忌恨。
世事如浮雲,迴圈往復,瞬息萬變。《周易·復卦·象辭》上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日盈時昃,月盈則食”。儒家從週而復始的自然變化中得到心靈的啟示:“無來不陂,無往不復。”即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
生活既然如此,為人處世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俗話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賠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誠心和氣 家有真佛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奐。
真佛:真正的佛,此當信仰。
真道:真正的道,道,真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