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性惡論”了。荀子也以“禮”做標準,認為人性是惡的,行善是人為的。這豈不是跟孔子的“人性向善”衝突了嗎?如果人性是惡的,孔子還能夠說出“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樣的話嗎?所以,“克”為“能夠做主”,顯示自我向善的動力,可以主動負責的安排人生,這才比較符合孔子的原意。
有人懷疑,“克”可以作“能夠”講嗎?當然可以。《大學》裡有“克明峻德”這樣的話,意思是“能夠去昭明自己高尚的德行”。《論語》裡類似的用法也出現好幾次,譬如“恭己正南面”,“行己有恥”,“己”都放在第二個字,克己、恭己、行己是類似句法。因此,“克己復禮”是指人應該自覺而自願,自主而自動,去實踐禮的要求;因為禮的規範是群體的秩序與和諧不可或缺的,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其中已經包含了“剋制慾望”在內。
後面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前有“克己”,後有“由己”,兩者並觀,更顯出人的主動性是行仁的關鍵,我自己自覺自願去行善,去做該做的事,不是為了別人,也不是為了別的考慮,這樣才有所謂的道德價值。接著,顏淵又請教說“請問其目”,有沒有具體的做法?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隨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
“禮”是行為規範,規範常以基本的要求為限。有人說了,這四個“非禮”如何,不正是配合前面的“復禮”,代表禮是好的嗎?並非如此。後面的“四勿”代表消極上不要這樣做,不要那麼做,然後積極去“克己復禮”。從消極到積極,孔子這樣教學生的例子很多。譬如子貢曾請教:“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一個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老師你認為這樣如何?孔子說,已經不簡單了,但是還不夠好,怎麼樣是最好呢?“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樂於行道,富有而崇尚禮儀。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就是從消極變積極,化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孔子教導顏淵也是一樣,積極主動的實踐禮的要求,在具體做法上首先要做到“四勿”。古人對“四勿”很重視,許多古代圖畫以四隻猴子做代表,第一隻猴子把眼睛蒙起來,“非禮勿視”;第二隻把耳朵遮起來,“非禮勿聽”;第三隻把口遮起來,“非禮勿言”;第四隻把手放後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禮勿動”。“四勿”做到了,你就可以慢慢靠著自己內心的力量,化被動為主動地走上積極主動實踐禮的人生正路。
。 最好的txt下載網
5。心存敬畏
我記得我小時候如果不乖,父母就會說:“老虎來了。”再大一點,變成“警察來了”。怕老虎、怕警察、怕老師、怕老、怕法律……人就這樣慢慢長大了。孔子也有所謂“怕”的東西,但他怕的不是一般人所怕的鬼神、命運、死亡或者權勢、財富這些比較落實的東西。孔子怕什麼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賦使命,敬畏政治領袖,敬畏聖人的言論。至於小人,不瞭解天賦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討好政治領袖,輕慢侮辱聖人的言論。”
這段話把君子和小人做了對照。先說“畏天命”,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天命。知天命和順天命之間,是敬畏天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光活著,活到死就算了的,人活著是有天命的。天命兼含命運與使命,尤以使命為重。這個使命就是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讓自己的人格趨於完美,以個人的力量改變社會。你只有敬畏這個使命,才能夠每天認真去實踐,去自我反省。
觀諸孔子的生平事蹟,他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後,五十五歲開始周遊列國,給人的印象是什麼?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二是“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合而言之,正是“畏天命”的具體表現。而孔子的使命是經由教育闡明人性內在原有成為聖賢的潛力,因此人人可以而且應該走上人生正途,然後天下自然歸於大同。
第二敬畏大人。“大人”指政治領袖,他們身系一國之安危與存亡,位高權重,稍有差錯,就會禍及百姓。在此必須補充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