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好。”
既然麵包做不好,他又和人合作來點有“技術含量”的事:利用生化技術加工製造“蝦頭醬油”,技術過關,還透過鑑定獲了獎,可市場上就是無法推廣。這兩次創業的嘗試雖然都失敗了,“可是為我後來從事膜的事業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經驗。”藍偉光說。而到第三次創業的時候,他也已經30出頭了。
哈佛商學院的傑弗裡·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以研究商業領袖的人格特徵而著稱。他有過這樣一段話:“即使創業者天生就具備了特定的才智、創造力和充沛的精力,這些品質本身也只不過是未被塑形的泥巴和未經塗抹的畫布。創業者是透過多年積累相關的技術、技能、經歷和關係網後才被塑造成功的,這當中包含著許多自我發展歷程。”在蒂蒙斯的統計中,創立高潛力企業的創業者其平均年齡是35歲左右。
不過話說回來,成功創業者的年齡似乎也不宜太大。正如西蒙說的:“(如果年紀太大)人們的創業精神往往消磨殆盡,青年時代那種‘萬事皆可為”的樂觀豪邁也已煙消雲散。”我們調查的企業家當中創業年齡最大的也不過39、40歲,而且多數都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者。
企業家的企業……冠軍企業家(3)
從企業家籍貫的地域分佈來看,由於我們調查的隱形冠軍企業多數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所以籍貫在廣東、江浙的企業家人數順理成章地佔了一大半。但是廣東的隱形冠軍企業和江浙以及山東、福建、等其他各省的隱形冠軍公司相比有一個有趣的差別。江浙以及其他各省的企業家多半都是本地人(指籍貫在本市或者本縣);但是在深圳、東莞、廣州,有相當一部分隱形冠軍企業家是外地人,甚至外省人。例如齊心文具和樂美文具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陳欽鵬和黃小喜都是潮汕人。但是兩家公司的總部分別在深圳和廣州。又比如,東莞德生電器總經理梁偉是海南人,番禺明珠星集團董事長劉錦成來自湖北監利,東莞志成冠軍董事長周志文的籍貫更是遠在蘇北的高郵……這些“外鄉人”之所以選擇到珠三角來創業並且取得成功,相當大的原因在於1990年代中期之前這裡一直是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不但市場繁榮,產業配套健全,而且當地文化的包容性比較強。
隱形冠軍企業家的學歷結構是值得我們重點參詳的一個指標。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國民營企業家整體的情況。2005年7月,全國工商聯組織研究編寫的中國首部《民營企業發展報告》正式釋出。當中引述了一個調查資料:民營企業家學歷在高中以下者,高達。而在民營企業最為集中的省份浙江,該省民政廳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家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約為70%。這兩個資料與人們對草根創業者們“劉項原來不讀書”的普遍印象是基本吻合的。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在這份《民營企業發展報告》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半以上的人(53%)是因為生存的壓力而選擇創業的,而他們成功重要原因是有膽識、敢冒險,當初敢於義無反顧地殺進一個混沌無序的市場。相比之下,高學歷的人創業的機會成本一般會比較大,往往就缺少這樣的膽量。換句話說,一個人打工的預期收入越多、越穩定,創業的動力就會越小。
但是,在我們所調查的隱形冠軍企業當中,情形卻大不相同。高中及以上學歷者佔到了將近九成,而大學(大專或本科)及以上學歷也佔到61%。甚至有超過1/4的人(28%)擁有碩士以上的文憑。當然我們不排除樣本的代表性不夠強或者其中某些企業家的學歷摻有“中國特色”水分的因素,但是這個人群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中國民營企業家整體水平是勿庸置疑的。
那麼,用什麼樣的邏輯來解釋這種反差呢?考慮到隱形冠軍公司長壽、低調、專注於利基市場、不追求爆炸性增長等等特點,我想也許可以作這樣的解讀:
第一,較高的學歷有助於企業家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和開闊的視野,所以在公司草創之時他們才比較可能接觸和注意到那些“冷門”或者“尖端”的行業。像南方測繪、匯香源這類生產進口替代產品的企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的創始人幾乎都有過代理進口產品的經歷。至於像金風科技、三達膜業、亞太電效這類新技術企業則更不待言。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對現代化學一無所知的人會對膜分離技術感興趣。事實上,我們調研的這些企業多數所從事的都不是像基建、紡織、煤炭等單純的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源密集型行業。
第二,相對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許有助於他們在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