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那你們技術從哪裡來啊?”
“我們是結合國外技術自主開發的。”
“哦,說白了你們的產品就是個雜牌嘍。對不起,我們不可能用你的產品。”
案例:葉鳳英……“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2)
背後的高人
就著樣,葉鳳英和她的團隊在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汽車公司面前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後,一絲曙色出現了——廈門金龍答應讓他們試一試。不過,金龍旅行車原來用的是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的產品,要求自然苛刻。“如果是巴斯夫的漆出了毛病,客戶會覺得是自己的操作有問題,但如果用的是我們的漆,他就會覺得是漆本身的問題。”葉鳳英多年的搭檔、當時的維新總經理鍾輝萍說。
在挑戰巴斯夫的過程中,葉鳳英得到了王錫春的支援,也藉助了另一家德國巨頭、巴斯夫的老對手拜耳的幫助。但是最大的功勞應該記在她忠心耿耿的同事身上。比如,為了達到巴斯夫的效果,整整半年當中鍾輝平有大半的時間都在廈門金龍的車間裡泡著。“他(指鍾輝萍)現在隨便去哪個汽車公司應聘個噴漆工保準沒問題。” 葉鳳英打趣她的總經理。
贏得了第一個客戶,但是維新面臨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維新的成功可以說是民族汽車塗料品牌的一個突破。業界馬上開始高度關注。“他們總覺得維新背後定有高人撐腰”。葉鳳英說。而當同行們最終發現維新是一家從零開始的港資企業的時候,他們便“理所當然”地把目光瞄準了維新的技術人員。就在1995年的某一天,6位技術人員同時把辭職報告遞到了葉鳳英的面前,而當時的維新技術部總共只有9個人。她說:“我的腦袋彷佛遭到轟然一擊,幾乎手足無措。”
這一次重挫之後,又是骨子裡不服輸的精神和自己的好學上進幫助了葉鳳英和維新。從1994年開始就有一些外國的化學公司開始支援維新的技術創新,包括荷蘭的阿克蘇諾貝爾公司、德國拜耳公司、德國畢克公司、瑞士維諾華公司等。其中多數都是維新的供應商。葉鳳英以中國市場的遠大前景來說服他們在技術上與維新合作。這些頂級的合作伙伴在維新的技術團隊陷入動盪危機之後成了葉鳳英重要的信心來源。其中有些專家甚至後來葉鳳英稱作“恩師”。比如維諾華的Wager博士。而他們之所以願意相信對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傾囊以授,很大程度上在於欣賞這位“無知小女子”的真誠、勇氣和探索精神。
“做企業可能真的是要靠點直覺的,”葉鳳英說,“可能想得太清楚了就不敢做了。”這種無所畏懼的新銳之氣在她的企業經營中隨處可見。她甚至對老師傅、老行家有某種偏見。現在的維新,除了一位從美國ICI找來的技術總監之外,其它都是公司自己培養的。“我的意識裡頭,中國塗料界的人都是比較保守的,”葉鳳英說,“他們的思維很固定,對世界上最新材料用什麼,最新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他不知道的。去創造什麼東西要是失敗了就怕沒面子,但年輕人不會。”
劫後重生
葉鳳英的直覺、勇氣和對事業的信念一直貫穿在維新後來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但這些品質卻不是她決心做汽車塗料的那一天才有的。我們不妨回頭來看看這位女企業家平凡而又充滿感動的履歷。
1958年葉鳳英出生在東莞。兒時的理想是“把小學唸完,然後到工廠當一名女工”。但遺憾的是,和那個年代的許多孩子一樣,連這個實在不算宏大的理想最終也並沒有實現,五年級便輟學了。然後,葉鳳英一直在家打理家務,直到1976年來到香港投奔兄長。
剛剛到香港落腳的時候,這個操著濃重東莞鄉下口音的怯懦的女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待人接物,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語言,甚至學習穿衣打扮。那段一邊在大哥的公司做飯一邊讀夜校的日子讓葉鳳英深感知識的寶貴。“從到香港的第一天起,我的夜晚就交給了學業。雖然犧牲了娛樂和放鬆的時間,但是我學到了未來!”葉鳳英說。
兩年的努力加上幾位老先生的小灶,沒有小學和中學畢業證的葉鳳英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學財務專業的文憑,從此開始了真正的職業生涯。從眼鏡廠、酒樓的會計到打理她和丈夫的塗料公司——啟迪化工,開始的幾年都還算順利。但是1991年的時候,啟迪化工遇上了麻煩。這家公司原本做的是代理那個年代最流行的塗料——硝基漆,而90年代初,硝基漆逐漸被新型的聚氨酯塗料所代替。啟迪的代理權就在那一年被取消。怎麼辦呢?唯有自己掌握新技術,獨立開發。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