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遠大的企業目標是分不開的。正如亨氏(Henz)的CEO託尼·奧萊利所說的那樣:“沒有什麼比清晰的目標和宏偉的計劃更能使個人或公司變得精力十足”。
有意思的是,讓一些人沮喪不已的經歷對於隱形冠軍領導者而言卻有完全相反的效果,麥振強而他剛開始做水族器材的時候,魚缸又是漏水,又是開裂,問題一大堆。他卻覺得很有意思:“越有難度我們越要做,越有難度就越有動力。現在你看看,我們的魚缸比別人的先進多了。”
梁伯強的經歷更是凸現了這群人的“不安分”——看了舊報紙上的一條新聞就開始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心血來潮:把五大國營廠的老師傅都請過來;周遊世界去考察市場;甚至還假扮經銷商到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韓國777的大本營去偷師學藝……總之越是別人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他做得越是興高采烈。他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都會感嘆:“可能只有像我這樣的瘋子才肯下這麼大的本錢來做這麼個小玩意。”
對於許多隱形冠軍企業來說,來自技術、產品的挑戰常常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挑戰發生在面對客戶和對手的時候。尤其是對那些從事進口替代型產品生產的企業,他們面對的對手是全球最優秀的同行,而他們的客戶又往往是略帶傲慢與偏見的客戶。在這樣的對手和客戶面前能否突破自我,又往往是這個企業和企業家能否成為行業的領袖的關鍵環節。
性格張揚的陳愛蓮在萬豐奧特剛進入摩托車鋁輪這個行當不久的時候,曾經有過這一個遭遇:公司聯絡上了江蘇一家有名的摩托車廠,但是老總未露面,銷售人員被拒之門外。於是,她第二天就親自帶著樣品和樣本,直接闖入了老總辦公室,在說明來意後說:“全國有100多家企業生產鋁輪,但你們一旦用過我們的產品,一定會覺得我們是最好的。”
企業家的企業……冠軍企業家(6)
先前還漫不經心翻著樣本畫冊的老總對陳愛蓮的自信有了些注意,他問:“那你們廠多大?”
“和你們不相上下。” 陳愛蓮說,“我們原來是生產紡織機械整機的,為我們提供配套部件的廠家就有200多家。現在由於看好摩托車鋁輪的前景,才切入的。因為看好你們的規模和質量,我們才選擇和你們合作。”輪轂樣品拿上來了,新穎奪目。老總答應試用,試用的結果是與他們簽訂了長期的供貨合同。
類似的挑戰,另外一位女企業家——維新制漆公司的葉鳳英女士也曾經遇到過。而且對於葉女士來說,選擇進入汽車漆行業本身也就是一種非同小可的勇氣。在本章關於維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仔細體會。
§ 責任感
在中國,關於企業家社會責任的討論直到近年來才日益增多,並且許多人直到今天仍把這個片語理解為捐款做慈善。而我們所接觸到這群企業家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自發地身體力行他們心目中的社會責任。
全球前十、亞洲最大的肉雞生產企業溫氏集團座落在廣東雲浮市新興縣的一個小山溝裡。雖然年銷售額已經達到數十億元,但是外界對它也是知之甚少。而我們第一次聽說它的名字是4年前在另外一個城市——肇慶採訪的時候,聽到一位與這家企業毫無瓜葛的老先生說:“你們應該去採訪一下像溫氏那樣真正受人尊敬的公司。”
後來,在2004年禽流感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有機會親自去拜訪了這家企業,也終於瞭解它令人敬重的原因。1983年,溫北英、溫鵬程父子初創溫氏企業的時候就實行的是利益均沾的股份制——7家農戶8份股份。1986年,當時的董事長溫北英在集團內開始推行職工全員持股制,並打出一個有些大同色彩的口號——“溫氏食品、人人有份” 每個員工都可以以隨行就市的價格購買公司的股份。公司不但保證員工月平均工資在1000元以上,同時保障股金投入回報每年在15%以上。
對於溫氏這種“公司+農戶”型的養殖企業來說,除了員工以外還有一個龐大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群體就是替他們養雞的農民。當時,與溫氏合作的農戶已經達到萬戶,涉及人口達10萬人。溫氏給農民的每隻雞1元多錢的回報算不得非常豐厚,但是溫北英父子的好處是從來不“忘本”,從來不對他的農民兄弟們失信。雞價錢好的時候會把額外的利潤公司返還一些給農戶,如果農戶遇上雞場失火之類的災難,公司還會給予補貼。禽流感最嚴重的時候公司每天虧損數百萬元,但是溫氏仍然要保證雞農送過來的每隻雞有8毛錢的利潤。就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積澱,公司和農民們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