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昌
第一章:我們向誰學習?(1)
“什麼叫成功?經歷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任正非
那些經常到北京、上海、廣州參加各種管理論壇或者培訓的人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臺上某某跨國公司的高管在Powerpoint的幫助下眉飛色舞地介紹他們令人景仰的企業,臺下的民營企業家們茫然地打著哈欠。等會議結束了,大家交換名片的時候,聽眾們可能會客氣而靦腆地說一句:“您講得太精彩了,就是離我們有點遠……”
我們到底應該向誰學習?
這道題本來應該有多個備選答案才對,因為每個企業都在強調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大家也都說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但現實中我們卻好像只有一個選擇——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在學堂上還是在書本里,我們過去學習的那些物件多半都是像GE、IBM、微軟、惠普、索尼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以及由它們的經驗提煉出來的種種規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們面對那些呼風喚雨的偉大公司懷有傾慕之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平心靜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傑克·韋爾奇或者路易斯·郭士納所作的事情對於目前我們所在的這個也許只有二三十位員工、幾百萬銷售額的創業企業來說到底有多大的指引呢?要知道,那是一些掌握著近乎無窮無盡的龐大資源的企業;那是一些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像蜘蛛網一般錯綜複雜的企業;那是一些建立在強大、活躍、健康的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之上的企業。他們的很多經驗不是不寶貴,但是等我們成長到他們規模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的時候再去參詳恐怕也不遲。因為,他們津津樂道的是如何讓大象跳舞的事情,而我們每天發愁的是如何讓螞蟻扛起米粒的事情。
那麼,除了那些“大象”之外,這個紛繁複雜的商業世界還有沒有其他一些更適合給咱們螞蟻做榜樣的企業存在呢?
有的,有一群叫“隱形冠軍”的公司也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誰是隱形冠軍?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群數量龐大的企業,它們的成功只能用卓越或者輝煌來形容,但它們的事蹟和經驗卻鮮為人知——哪怕是那些號稱無所不知的商業媒體,無所不通的商學院教授,或者無所不能的諮詢專家。這是一群世界級的中小企業,這是一群‘隱形冠軍’。
在人們每天看到的那些譁眾取寵的商業新聞大標題的背後,潛藏著一股完全被世人所忽視的管理智慧的源泉。一整批全球級的市場領袖們無聲無息地躲在一個安寧、靜謐,甚至是隱蔽的世界中。”
所謂“隱形冠軍”的說法源自於一本書,而我前面所引用的這兩段文字正是這本書的開頭。
書的誕生源自於一次邂逅。
1986年,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杜塞爾多夫遇到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奧多·利維特。兩人聊起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前者的出口連續多年高居世界第一?那時的西蒙和其他大多數的管理學者一樣,喜歡研究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但這一次,兩個人很快就一致地認識到:秘密不可能在德國的大企業身上。因為西門子、拜爾或者戴姆勒·賓士跟它們那些同樣財雄勢大的國際競爭對手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於是西蒙猜想,德國在出口方面的卓越表現很可能與德國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在各自的市場領域裡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小企業密不可分。這些規模雖然不大的企業都已經在世界市場上縱橫多年,成績斐然。有了這種朦朧的意識之後,西蒙開始對這些細分市場的領袖們進行系統地搜尋和研究。結果發現在他的祖國居然有成百上千的這種公司:它們對於公眾來說或許默默無聞,在各自所在的細分市場當中佔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極高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高達90%。於是他給它們起了一個綽號——“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這就是這個說法的由來。1996年,西蒙把他蒐集到的500多家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經驗組織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隱形冠軍》。
2003年前後,我開始接觸到這本書,並且被這個概念深深吸引。它所能引發的最令人興奮的聯想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號稱“世界工廠”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裡,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聯想、海爾、TCL之外,是否也存在西蒙所說的那種神秘的利基市場領袖呢?如果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