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前言
事情的源起其實很偶然。
2003年的某一天,我當時的上司兼老友、《贏週刊》報社的總編輯熊曉傑先生跟我說,有人 向他推薦了一本書,是一個叫“赫爾曼·西蒙”的人寫的,書名叫《隱形冠軍》,講的是國外一群不知名的、但是非常優秀的中小企業。然後,他問我是否有興趣就這個話題做一些調查、採訪,看看中國是否也有這樣類似的企業。如果有,看看能不能找到它們,把它們的故事挖掘出來,做成一個專欄。
於是,我大致地翻了一下這本書。發現書中那些德國公司的名字即使我們這些每天和商業新聞打交道的人都聞所未聞,作者從市場地位和長期生存這樣的f角度來評價企業的卓越程度,新穎而有理。聯想到從前接觸過的一些類似的中國公司(比如德生),一時心有慼慼,便決定嘗試這件明知費力而又未必討好的事情——小公司的採訪往往比大企業麻煩,而讀者對小公司的故事向來不太關心。
2003年5月底,《贏週刊》第一期的“隱形冠軍”欄目正式推出,記得這一期的案例是透過朋友介紹瞭解到的兩家企業——石英鐘大王明珠星公司和飼料新增劑行業的領先者宏達公司。隨後,透過各種渠道的資訊收集,我和我的搭檔萬中興手上的隱形冠軍公司的名單不斷增長,現在累計起來已經有超過100家。在經歷了無數次熱情的推介、真情的告白、無情的拒絕之後,慢慢的有一些名單中的企業消除了戒心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和調查。再慢慢的,有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家和經理人成了我們的朋友。
我們對這些中國小公司的瞭解越深入,對它們的欣賞便越是堅定。這些企業和赫爾曼·西蒙筆下的德國隱形冠軍一樣,是真正的市場領袖。它們規模不大,但是有著令人信服的成長軌跡和非常穩健的財務狀況;它們鮮為人知,但這只是對外界而言,在各自所處的領域當中它們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們專注並且熱愛它們的利基,但是對於地理意義上的市場它們的視野格外開闊,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國際化的征程。而彌足珍貴的是:它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相當成功地避開了令無數中國企業,包括很多大企業,為之深深苦惱的價格戰的泥沼。總之,不管你相信與否,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所演繹正是中國版的“藍海故事”。
因為我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和每一位讀者分享這些故事,所以請千萬不要帶著閱讀一本學術著作的心態來看待此書。我們採集的樣本數量有限,經驗的歸納也更多地基於只鱗片爪的感受,而不是嚴格的數理統計。但是,我相信那些真正瞭解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人們能夠從其中提到的許多人和事當中找到共鳴。正如西蒙在《隱形冠軍》前言中所說的那樣:“相信他者更欣賞的是書中許多經驗的可操作性,而不是科學的嚴密性。”
說到西蒙,我想沒人會反對他應該是這篇前言當中第一個應該提出致謝的名字。在德國駐廣州領事館李浩然領事的幫助下,我和這位“隱形冠軍教父”的交往有幸從2003年9月就已經開始了。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使我們的溝通輕鬆跨越了年齡和空間的阻隔。而他那種老普魯士紳士般的敬業精神和對心中理念的堅定執著令我感佩。2004年10月,西蒙來廣州參加首屆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的時候,正式提出來請我負責《隱形冠軍》一書中文版的重新翻譯,並且鼓勵我們將我們所瞭解的中國公司的案例單獨整理成一本書。2005年初,為了讓我對他所描述的那些“德國故事”有更真切的瞭解,他又邀請和安排我訪問了分佈在11個德國城鎮的15家德國隱形冠軍公司。可以說,沒有西蒙的啟發、鼓勵和支援,便不會有您眼前的這本書。所以,在此我謹向老先生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同樣要感謝的人還包括:所有給我們提供幫助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家和經理們,正是他們的慷慨和信任讓我們蒐集到許多從未公諸於眾的素材;我的搭檔萬中興先生,他承擔了本書部分案例的寫作,事實上為了這本書他所坐過的飛機、火車和見過的老闆、員工比我還要多;幾位尊敬的師長——暨南大學的胡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的藍海林教授、北京大學的何志毅教授、中歐商學院的張維炯教授,很多關於隱形冠軍概念的洞見和詮釋都來自於他們;曾為我們提供了指引和無私幫助的朋友熊曉傑先生、趙為民先生、秦朔先生、尹東偉先生、張民旭先生、劉永先生。最後,還有促成此書出版的藍獅子負責人吳曉波先生、責任編輯王留全、陸斌先生。謝謝你們的辛勤勞動。
鄧地
2006年春節於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