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大越好管理,因為存在著連鎖效應,發展大了成本就降低了,並且還有一個數量概念,一般是7家以上才可以算是連鎖企業。乍一看不錯呀?連鎖經營多誘人吶!於是,許多經營者就做起了建立“連鎖帝國”的夢。
第一家成功了,於是立刻建立連鎖模式,走連鎖的道路,結果第二家也成功了,也許很幸運,第三家、第四家、甚至第五家也成功了。於是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連鎖模式,開始快速的發展,開始追求連鎖規模。
幾年下來,你會突然發現,店鋪多了,利潤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剛開始你會覺得這是偶然現象或是暫時現象,等利潤繼續下降時,你可能不明白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10個店時,利潤那麼豐厚,可現在50家店了,不僅利潤減少了,而且債務又大幅度的增加了呢?慢慢的財務狀況惡化了,管理者和公司職員也不那麼忠誠了,最後,企業走向了失敗。
這種狀況不僅僅就在我的身上靈驗,而且,我聽到的、看到的太多太多失敗的案例了。我不想在這裡提更多企業的名字,哪家的問題哪家自然十分明白。至少我就是如此,紅高粱就是這樣發展的、失敗的。
剛開始,我認為就我倒黴,發展這麼多店,反而不賺錢了。可後來一個接一個的連鎖企業同樣如此,有搞餐飲連鎖的,也有搞商業連鎖的。有的倒了,有的還在,可是並沒有利潤,或者是硬挺著,或是從別的地方弄錢來維持連鎖店的經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什麼地方出問題了呢?有一段時間,我認為,可能中國缺少連鎖發展的機制,或者連鎖業本來就是很難成功的一種經營模式。可是,我在研究國外的連鎖模式時發現,他們在連鎖初期,一般就在創業5年左右的時間裡,店鋪不斷增加的時候,也存在著利潤下降,近乎倒閉的現象發生。他們的成功,往往不是靠企業自己的連鎖經營和管理的好轉使企業走向了最後的成功,而是在關鍵時候,由金融機構注資或用其方式獲得新的投資,使企業走出了困境,最後走向了成功。
這樣說來,連鎖企業規模一大就遇到問題,是普遍現象,如果沒有引入金融機制,那註定就會連不起來,或連起來就死。這種狀況與連鎖理論有很大的差別,到底是經營出問題了,還是理論本身就有問題?我帶著這個問題邊實踐,邊反思,企圖找到答案。
記得98年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建築設計師,跟他聊天過程中,我問他:你們搞建築設計的,必須要遵循什麼原理?他說,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公式:A≥N/S。意思是說,地基決定層高。誰違背這個規律,誰就會失敗。他這一句話啟發了我,我想搞連鎖業不就是像蓋房子一樣嗎?連鎖業本身就是一座“大廈”,要想穩定必須要遵循建築學的法則——地基的承載力決定層高。那麼我們連鎖企業的地基是什麼呢?不就是連鎖體系的“結構”嗎?一般來講是四大結構:資金結構、技術結構、管理結構和營銷結構。而且是結構決定連鎖的規模(店數)和速度。違背這個原則,連鎖大廈就要倒塌,企業就會失敗,就要虧損。
按照這個觀點和理論來分析一下連鎖企業到底犯了什麼錯誤?
往往被一兩家乃至十幾家分店的生意火暴衝昏了頭腦,以為這是成功的模式,就要複製,就要擴張,就要加盟、連鎖。殊不知,你的四大結構是否合適?是否能支撐那麼多店?是否能允許你有那麼快的速度?結果超越了自身結構所能允許的速度和規模,“連鎖大廈”不穩了、甚至倒塌了。這就像建樓房一樣,我們不能因為20層樓都建的很好、很牢固,就認為可以建30層、40層,關鍵是你的地基結構能允許建多高。如果超出允許範圍必然釀成大禍。
我認為,連鎖企業的結構(管理、資金、技術和營銷)決定你的連鎖規模和速度。這個原理應該成為連鎖業的第一定律。目前,我國搞連鎖業的企業多數不懂這個“第一法則”,最容易犯兩個錯誤:一個是結構小,規模大、速度快;就出現我在上面描述的情況,分店數增多了,反而利潤下降了,甚至失敗了;另一個是,一開始就建了一個龐大的結構,投資很大,可是規模比較小,等你還沒來得及發展連鎖呢,就經營不下去了,結果也失敗了。犯這個連鎖錯誤的不太多,但我也見過失敗的案例。
記住:要想獲得連鎖業的成功,必須懂得建房子的基本常識。“十層地基蓋八層比較理想。”你想建更高的樓房怎麼辦?答案是:先解決“地基”。
。 想看書來
反思六
反思六:品牌“速成論” 觀念導致企業畸形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