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裡就有糧倉。有句古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軍隊的籌糧歷來是一個大問題,加上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糧草問題非一朝一夕之事,這種利用人民群眾作“供給部”的辦法,委實是一大創造之舉。人民群眾還解決了傷病員的醫療安置問題,八路軍傷病員在群眾掩護下,不必擔心被敵人發現而遭受危險。
在群眾的支援下,八路軍從根據地到接敵區,還普通建立了偵察網和警戒線,男女老幼都成為八路軍的耳目。老百姓在各個山頭和村莊之間,設定了各種報告敵情的聯絡訊號,如“訊息樹”、“雞毛信”等等,一旦發現敵情,群眾就透過情報網,迅速地從一個村莊傳到另一個村莊,從一個山頭傳到另一個山頭,八路軍電話站的電話員,可以據此將敵情及時報告給各級領導機關。大龍華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檔案就記載著敵一百一十師團師團長桑木崇明的哀嘆:“晉察冀的組織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組織,老百姓可以隨便用眼色或手勢傳達八路軍要知道的訊息,速度比電話還要快。”在接近敵佔區的一些村莊,村與村的老百姓,還開展過“收割”敵人電線的革命競賽,一夜之間,八路軍就可以得到成千上萬米的電線。
當時,有些很偏僻的深山地區,山溝裡只有幾戶人家,那裡長期和外界隔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像房山、宛平和淶水、淶源交界的“野三坡”,那一溜幾十個村子,一直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長時間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才知道清朝已經滅亡了。“野三坡”的老百姓說:“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也沒有到過我們這兒。”這裡的男人不剃頭,女人不裹腳,清朝統治始終沒有能進入這一地區。有的同志聽說那裡民性強悍,不敢進去開展工作。聶榮臻提出一個要求:“要把每一條山溝的工作做好”,因為每一條山溝,都是八路軍開展游擊戰和反“掃蕩”鬥爭的迴旋之地,沒有群眾支援,不說別的,進山出山都十分困難。經過深入細緻的發動工作,“野山坡”等地成了八路軍可靠的根據地。反“掃蕩”的時候,聶榮臻帶軍區機關鑽進那些深山溝,老百姓很熱情,他們說:“我們也是中國人呀!
以前哪朝哪代的政府都不把我們當人看,只有八路軍來了,才有了做人的資格。“
人民充分發動起來之後,八路軍在群眾的海洋裡,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而且日本侵略軍則處處碰壁,處處困難,找不到嚮導,找不到糧食和用具,想找一口鍋做飯也不容易,猶如盲人瞎馬,夜半臨池。八路軍是保護人民的鋼鐵長城,人民群眾又為八路軍建造了一道固若金湯的銅牆鐵壁,成為補充和擴大部隊的雄厚兵源。當時,聶榮臻曾給邊區的部隊起過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子弟兵”,意在強調邊區部隊絕大多數是邊區人民的子弟,它同邊區人民有著自然的血肉聯絡和親緣關係。晉察冀軍區創辦的報紙,從1941年起也改用《子弟兵》的名稱。1939年1月,聶榮臻寫了一份關於晉察冀根據地建立的經驗情況報告,約有十萬字。毛澤東看後,確定把這個報告單獨成書出版,親自為它題寫了書名:《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還分別為它作了序。
聶榮臻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舉世矚目,是他輝煌歷史上極其壯麗的一頁。他在創立、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輝實踐中,獨闢蹊徑,創造性地突破日軍的四面圍困,在戰局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以不變應萬變;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成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的奇才和能手,這的確又是他作為抗日戰爭時期之常勝將軍、百戰不殆的奧秘所在。
3 聶榮臻與林彪關係之謎
聶榮臻同林彪先後共事三次,累計時間不到五年,分別任黨職、軍職第一把手。但兩人始終未能結成至交,直到分道揚鑣。其中緣由何在?
3。1 初次相識之後
聶榮臻與林彪相識,最早是在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當時,聶榮臻是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林彪(原名林育容)是第四期學生,學習上比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躍,聶榮臻同他接觸不多,印象也不深。林彪由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到葉挺獨立團實習,就是經過聶榮臻之手分配的。林彪到葉挺獨立團不久,就參加了南昌起義,以後又隨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到達井岡山,並先後擔任過連長、營長、團長,直至紅四軍軍長,時值1930年8月,當時林彪才二十四歲,在頻繁的戰鬥中,他指揮靈活,排程有方,身手不凡,仗打得很出色,提升的也快。然而林彪的性格是內向的,除了失去理智的時候說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