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3/4 頁)
有一點必須首先確認,中華文明可以概括儒家,但儒家不應該簡單等同於中華文明,在中華文明的起源上。正本清源地進行思考,最耀眼的時代不是獨尊儒術,而是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則又要繼續上推到周朝。
在周朝及此前歷代,文明和歷史的深悉者都是周朝的史官,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老子。從老子出關入秦的那一代算起,就是百家爭鳴的前兆。
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在這裡,中華文明的源泉已經無法去考證,但它形成統一特性並有文字記載可以從炎黃地爭鋒到融合開始,然後傳到夏、商,最後是周朝,隨著周朝的敗落和封建階級的興起,文明出現了一次流散,大量承載中華文明的資料從周朝王室守藏室蔓延向各地,各諸侯國的學者都有所掌握。但所有人都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
作為周朝史籍資料散落各地前的守藏室之史官——老子,就成了那個時代唯一能夠完全掌握足夠文字資料,系統闡述中華文明特性的人。
春秋戰國的百家學說本質上都只繼承了中華文明的細節,並對細節進行樂擴充和改良,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涵蓋了中華文明各個方面,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堪稱為一本五千字的百科全書。這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記錄和總結者。
不可否認儒家的起始到發展,其過程中擁有太多的精妙,但它本質上是繼承了周朝的禮儀,禮儀是朝代的特徵,作為以奴隸社會的禮儀特徵來闡述封建社會特性的儒家。本質上就代表了守舊和崇尚過去,雖然在儒家的積極面上,它強調了入世和救世精神,但其守舊內涵是無庸置疑的。
當到了宋末元初,道家的最後一點統治地位被佛學佔據後,中華文明無可挽回的走上一條從典範高度逐步衰落的噩夢之旅。
當代表中華文明封建主義思想的前進方向——法家逐步成熟,開始成為統治者預設的治國學說之後,統治者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擅長守舊和保守的思想來控制百姓,並且證明統治者的正當權利與合法性,而以周禮為表,守舊為內的儒家學說就成了另外一個工具,並且將它列為獨尊之術,這樣就可以掩蓋法家的特性,所以漢朝從孝武皇帝開始的諸位皇帝都行的是掛儒家,行法家,走道家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道家本身的正統性還確實是統治者無法忽視的,人們在研究漢朝初期為什麼使用道家治國的時候,總是過於強調其休生養息的特性,而忘記其對於中華文明而言,本身具有的正統性。
在中華文明還處於正統時代的時候,數學和天文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前進是極其迅速的,直到儒家的出現和壯大,尤其是儒家所代表的對自然科學前進的鄙視和冷漠精神,中華文明本身所擁有的精妙數學和天文學開始逐步衰落。
從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上來看,代表文明尖端的數學和天文學從唐朝開始之後就停止了進步,並且不斷的衰落,當後代挖開三星堆墳墓,在驚訝中華文明曾經取得的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道家還有其地位和追隨者的時候,中華文明還是有前進動力的。
事實上,道家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法家是道家的一個異方向卻代表封建階級正確道路的發展。
就是從尊儒開始,中華文明就出現了一些特異現象,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凡是在文明層次上落後的入侵民族建立的政權都特別的注重儒家,並將它視為中華文明的正統學說,用它來統治社會,甚至在兩個強大入侵民族之間出現的明朝也是尊儒到一個極致的時代,元、明、清三代也就特別奇怪的出現了保守狀態,一改中華文明最初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這些統治者並不清楚,在他們之前的中華正統文明代表的統治者更多采用的道家,儒家只是被高高的掛起來,卻沒有輕輕的放下。
到了宋朝,隨著金、元入侵,中華民族本身所具備的開化風氣黯然消失。取代上來的是儒家的奴化。
儒家能夠在中華文明諸多朝代中保持自己的正統地位,很大程度取決於儒家為皇帝服務的特性,這是儒家的根,它會隨著皇帝的要求而變化。當它的統治地位難保的時候,它可以變得稍微開化一些,但如果皇帝要嚴格管制百姓。它立刻就可以變得很拘謹,成為統治者最有用的武器。
就統治武器而言,劉協已經掌握了道教,對儒家的這種特性也再也不重視了,甚至是牴觸了,此後的幾日,劉協開始前往襄陽學府、長江游出襄陽理工學府和中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