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2/4 頁)
皇甫嵩又問起了京都之事,道:“皇上為何棄長安而選擇薊縣,這讓老臣略為不解!”
劉協笑道:“不錯,金陵、襄陽和濟南、洛陽都是次選,真正適合的只有長安和薊縣兩地,皇甫公能夠看到這點,比朝廷中很多人眼光要遠的多啊!”
皇甫嵩呵呵一笑,道:“老臣對皇上的心思還是比他們多少要多瞭解一些,皇上以前曾說過,大漢能不能穩守百代,最重要的因素不在南方,而是漠北,若論對漠北地防禦,只怕長安和薊縣兩地是最優異的,只是薊縣未免太偏離南方經濟要地了呀。”
劉協說道:“南方過於富庶,朕倒是想遠離一二,其實就防禦漠北而言,長安北有南驪和西涼,真正能遇到的危害不大,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大,薊縣就不一樣了,他直接守著漠北東部南下的要害,可以隨時監管鮮卑和烏恆,而且朕以為興、遼兩州地發展恐怕不會差與青豫,朕是寧願南方奢華富貴,也不希望皇宮過於奢靡啊,金陵的那種風氣不好,襄陽也有這種風氣,這都是朕不喜歡的,皇帝不能過於沉迷這種風氣中,日後這些皇子都要從薊縣出長城北上漠北鍛鍊,東出渤海鍛鍊,否則如何能成為大漢的天子。”
“別人都以為朕是選擇都城,其實朕是要給朕的子孫後代找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地方,這就像孟母三遷一樣的道理,過於富庶的地方不適合朕的子孫,只有草原、高山、沙漠和大海才是朕的子孫成長的地方,而薊縣就是這麼一個地方,而且只要渤海灣開發的好,薊縣在經濟上倒也不會很差,可能比襄陽更有前景。”
“京都選擇好了之後,也有人提倡挖一條大運河,使南北通漕運,朕也不同意,金陵和吳郡、濟南之間已經有了漕運,更重要的是讓大漢的商人們、官員們、百姓們都知道海的重要性,用大海來運輸,靠大海來擴充套件更多的疆域,所以朕是為了長遠,才選擇了這麼一個看起來不太好的選擇!”
皇甫嵩大笑,道:“皇上果然是皇上啊,深思遠慮,有皇上在,老臣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啊!”
劉協與他敘起襄陽往事,從劉協到襄陽城開始談,講了講盧植,一直談到皇甫顏,說到皇甫顏的時候,劉協從皇甫嵩的眼中能夠察覺到那種老人常有的期盼,雖然皇甫嵩並不直說,但這種感覺很清晰。
皇甫家長子皇甫康一直坐鎮西涼,盡忠職守,深得當地百姓讚歎,並沒有辜負皇甫家的名望,皇甫驪在北方多年含辛茹苦,為朝廷平定漠北立下漢馬功勞,到了長孫這一代的皇甫顏則少年聰慧,前有皇甫嵩親自教導,後在長江學府、襄陽軍府深造,出身正統,此後又跟隨周瑜,可惜在壺關一敗被俘,這些年留在襄陽,在參謀院任參謀參事。
劉協寬慰皇甫嵩道:“子玉才華橫縱,定有機會效力於朕,只是朕恐皇甫公身邊無人,暫時留在統帥府中任參謀參事,明日可讓他去襄陽軍府授課,時日方便的時候,朕打算讓他接替荀攸,皇甫公大可放心,朕識人無數,知道如何用良才!”
皇甫顏正在一旁伺候皇甫嵩,聽到這話,急忙跪拜,劉協扶起他,道:“暫時留在皇甫公身邊,替你父親和叔叔敬孝。”
皇甫顏點頭,皇甫嵩雖是默笑不語,但已然寬慰良多,有了劉協這句話,他心中最後一絲牽掛也消逝無蹤。
也許,對一位老人來說,完全沒有記掛之事未必是一件好事。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二章 大國民
幾日後,劉協當初用挽禮挽著蔡皇后和喬貴妃進入襄陽劇院的事情,在整個襄陽城掀起來了關於皇帝禮儀和大漢禮儀的討論。
劉協有時候覺得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東漢末年是中華文明儒家罕見的一次衰落,而其很多三從四德等糟粕還沒有提出來,整個學術和民間氛圍都相對明清時代更為寬鬆,和盛唐非常接近。
在漢唐時代,青年男女之間還可以相約遊街,女子著裝也更加時尚豔麗,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還可以由他們自己掌控,並沒有像明清時代那樣緊張和壓迫。
就本質而言,這個時候大漢民族還是自己的開明時代,他們樂意接受其他文明的影響,盛唐也是東西方文明交融最為普遍的時代,西域、胡等民族文化不斷吸納入大唐的精髓中。
實際上,中華文明從炎黃帝開始就是一種易於吸納其他文明悠長的文明,這從春秋時代趙國學胡射就可以看出來,那時的變法和改革此起彼伏的發生,不斷影響各地實力變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其後王安石等人的變法紛紛宣告失敗,某種程度上的儒家的守舊和僵化是毫無疑問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