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3/4 頁)
院、文藝學院、理工學院、政學院、農牧學院、醫學院、博學院八大分院進行法學、儒學、財經學、管籌學、水利學、農牧學、商學、工學、天文學、蟲獸學、建築學、地理學、組織學、文學、音律學、史學、器械學、冶煉學、船舶學、統計學、邏輯分析學、語言學、漢醫學、羅馬醫學等二十多細分學科的系統學習。
儒學和法學不在是學子必學科目,除了政學院和博學院外,普遍可以免修,而設立博學院的主要考慮是這些學科的知識深度和結構還比較簡單,很多人在單一學院無法滿足其求知慾望,就可以申請入讀博學院,而學院根據其能力進行評斷。
在八大分院中,只有政學院和博學院出身的學者是專門向治略機構和中央皇庭培養外。其他學院出身的學者則大多數必須專心研究學術問題。
劉協倒沒有過問這些問題,該問的他早就過問了,如今大漢的學術環境還是讓他比較滿意地。尤其在管寧出面後,一些吃飽沒有事情做得儒生也不再是大漢帝國前進的絆腳石,雖然賈詡也暗中處死很多儒生,但由於劉協本身對待大漢學者不薄,也並沒有引發什麼不良反應。
胡昭也開始實施他提議的封書舉措。大量經書典籍在中央太學府進行修訂,修訂完善後,原本就刻定成鐵版,藏在中央太學府藏書館中,沒有皇帝的同意。即使中央太學府的很多博士、院士都沒有機會再讀研,民間和各學府的舊版也在收集上來,朝廷免費一一兌換新版,私藏者定刑也非常重。
劉協知道有胡昭和賈詡在,這些問題也不會出什麼錯,尤其胡昭在的情況,決不會引發大部分學者的逆反。
劉協則將自己的心思都放到國內其他方面的建設,要想加快國內建設,尤其是天京城地建設,並且不大量調動帝國子民,也不影響國內建設,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傭工的問題。
僱者,以錢糧僱賃之人;傭者,僕奴之輩。
傭工是官方和朝廷的說法,對商社而言,傭工就是奴工,除了基本日常飲食外,根本不用支付薪水,與其支付這些人的薪水,不如從帝國僱請駐防軍來軍事管制這些奴工來的划算。
根據治略府的報告,現在大漢帝國這樣的大規模建設需要一百萬新傭工,南方雖然擁有三百萬的僱工,但大多數從事的加工製造,並在農忙時節參與插秧等短工,既滿足了南方農業的水稻細耕的特點,保證了畝田的高產,也使實際完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降低,確保了南方人均擁有土地的絕對數量,真正能夠調往北方也不多,只有十多萬專門從事水利、建築的專業僱工可以調動,而北方幽、冀、並三州人口也不多,經過南北統一戰爭之後,總數不過六百多萬,實際勞動力應該不超過兩百萬,從其中抽調百萬出來,北方立刻就混亂一片,所以餘下的勞動力都需要外族奴工來解決。
劉協打算用外地奴工雖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現在大漢帝國的《僱工法》已經確定了在大漢帝國使用非大漢子民為傭工的合法性,大漢帝國上下也都預設了,可是去哪裡尋找八十萬勞動力呢?
劉協看著大漢帝國疆域圖,用玉尺敲了敲瀛州,和陳群笑道:“就這裡了!”
華夏十二年末,徐庶、文聘、郭嘉、凌操、董襲、陸遜紛紛接到調函,右大將軍徐庶再一次獲得大漢皇帝授權,統領十五萬漢軍平定瀛州。
定東軍正式得到調函,前往南京,降為南京駐防軍,呂蒙抽調回中央統帥府。廖化提為揚州駐防都尉。
定南軍調往廣州南海郡,降為廣州駐防軍,軍中精銳抽調回徵南軍,魯肅任廣州駐防都尉。
定北軍調回濟南,降為濟南駐防軍。
隨之不久,劉協第一次開放商軍開拓授權,所有擁有商軍的集商社獲得隨同漢軍開發瀛州的權利,各自領著自己的水軍前往淮安港集中。
劉協給所有集商社社長都發了一封秘密信函,要求他們看完之後燒燬。
瀛州現在已經從早期的百餘國變化有三十多小國家和百十個小部落地域,根據這些從遼州出發的軍機人員查探結果來看,瀛州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大國——西瀛(九州)一帶的邪馬臺國和東瀛(本州)一帶大和國,除此之外,在東瀛西南部靠近遼州地域還存在一個相對較大的斯馬國(今廣島附近),在斯馬國南方還有一個伊都國(今四國島)。
由於大和國和邪馬臺國的力量較為強大,雙方都在幾十年前就從三韓引入了水稻種植和鐵銅器打造,由於缺乏鐵礦,當地的主要兵器和金屬用具還是保留在銅器時代。
從兩國的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