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歲時,離開了舅父的鐘表公司,加入了“行街仔”的行列,成為一間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褲帶製造公司的推銷員,開始獨自闖天下。
李嘉誠是個性格內向、有點兒拘謹的人,從外表看不出他是個天才的推銷員,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從下面他說的一段話便可知曉。
“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7個推銷員中,我年齡最小經驗最少,但我的推銷成績最好,是第二名成績的7倍……18歲時我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我又當上了總經理。”
一個天才的推銷員躍然眼前。
年僅17歲的李嘉誠如何憑藉為數不多的推銷經驗而一舉獲勝的?至今人們仍不得而知,也許李嘉誠是把他當年的推銷經驗視作他商業王國的最高機密而終生保密。
他只簡單地提過他從事推銷工作的兩點體會:一是勤勞,二是創新。
有人說:“成功的推銷員就是一半成功的老闆。”此話很有道理。
三、一變變成塑膠花大王
做了總經理的李嘉誠並不滿足命運的安排,他看得更長更遠,僅兩年後他就捨棄了總經理之職。他要做自己的老闆!
1950年中國入朝參戰,美國實行對華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受衝擊,卻導致製造業興旺起來,紡織業、塑膠產業等輕工製造業更是應運而發。李嘉誠看中了塑膠產品的廣闊前景,廉價、耐用的塑膠產品可代替木材、金屬、陶瓷等進入生活中任何一個角落,所以他選擇了塑膠製造業。
1950年夏天,李嘉誠與幾個年輕朋友籌集五萬元港幣在筲箕灣開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
像所有剛起步的企業一樣,“長江塑膠廠”也遇到了重重困難和阻力,資金不足、裝置簡陋、質量不好、虧蝕嚴重、被人排擠等等,李嘉誠頑強拼搏,“長江”雖維持了下去,但卻避免不了經營的慘淡。
經過幾年不斷的思索,他決定改變經營思路。不對路就要變———毫不猶豫,這是他成功的關鍵———永不拘束於某一既定的事實,隨機應變。
一天深夜,他翻看《塑膠》雜誌,在不太顯眼的邊角,他看到一條訊息,是關於義大利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
現在是和平時期,人們生活正在不斷改善,越來越需要花草來裝飾美化環境,從居室到公司,從私人結婚喜慶到團體開業慶功都需要鮮花,而真花真草生長週期長、難侍弄,且最致命弱點是壽命短暫,這些方面,塑膠花都可以一一彌補。
塑膠花一定能行!他興奮起來,強烈預感到一個塑膠花時代即將到來。
他立即躊躇滿志地奔赴義大利學習塑膠花技術,同年取經回來後,“長江”立即轉產“塑膠花”,這在當時是冷門行當,許多人都表示不解與懷疑,但這正是李嘉誠獨到之處。許多同行還在按部就班、亦步亦趨之際,李嘉誠的“長江塑膠花”已到處開花,大賺其財。
歐美及本地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年底,李嘉誠不得不一再擴大生產規模,“長江塑膠廠”也更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四、再變成地產大王
先見之明和艱苦的努力使李嘉誠成了“塑膠花大王”,但功成名就的他並不因此滿足,他又一次將眼光投向遠處。
塑膠花市場不可能永不衰落,一旦衰落,“長江”這條航船將如何躲過風浪而安全著港呢?他的思想快馬又跑到了前面。一定要找到一個安全的港灣讓“長江”靠岸。
一天晚上,他突然發現了理想的目標———地產。沒有什麼比房地產更適合“長江”了。
說變就變。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12層高的工業大廈,開始涉足地產界。
同時“長江”的投資重心也開始轉移:減少塑膠花生產線,增加塑膠玩具生產,大力拓展國際玩具市場。
而那些聞風而動的小廠廠商,還在遠遠尾隨“長江”作“塑膠花”大夢,不知覺醒。到了1964年塑膠花果真開始“凋謝”,那些塑膠花廠商叫苦連天,而李嘉誠卻高枕無憂。
1965年2月,香港爆發銀行信用危機,在擠兌狂潮中,數家銀行的分行紛紛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受控於滙豐銀行。在銀行危機的衝擊下,房地產價格爆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7年5月,又暴發反英抗暴事件,地產界更是雪上加霜。此後兩年內,港人人心惶惶,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