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紛拋售固定資產,遠走高飛。
在香港地產界最黑暗的時期,李嘉誠再次表現了他獨具慧眼的膽識。他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不動聲色地大量低價吸納地產物業。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長江”鉅艦正式駛進房地產海洋。
到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630萬平方英尺。
而經過近五年的地產危機後,20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又開始復甦,地產也勃發生機,李嘉誠的財富也在一夜之間以幾何級數字飆升。
1972年,“長江”又駛進股市,從中吸納了閒散資金,更增添了“長江”的實力,奠定了“地產王國”的根基。
五、最“善變”的本色
在李嘉誠經歷的無數次吞併與反吞併的商戰中,最能反映其隨機應變、見風使舵精明本色的一役要算是聞名香江的“收購九龍倉大戰”了。
1978年,正當深藏不露的“長江”暗地裡偷偷吸納九龍倉股票想控制九龍倉這塊肥肉時,突然半路殺出了“船王”包玉剛,後者對九龍倉垂涎已久、志在必得,而且其財力雄厚,完全有實力與英資怡和財團———九龍倉集團真正的主人一比高低。
李嘉誠雖然也想得到九龍倉,便深知自己勢單力薄,與老牌的怡和相比顯得敵強我弱,在反收購行動中,怡和又尋求到了滙豐銀行的支援,勢力大大加強,何況還有第三者包玉剛的介入。兩虎相爭,必將兩敗俱傷。
李嘉誠機智地退卻下來,轉手把一千多萬股九龍倉股票賣給了包玉剛,賺取了五千多萬港元,同時又得到了包玉剛手中的和黃股份,增加了與船王的友誼;又因退出爭奪,贏得滙豐銀行的好感,為日後爭得和黃打下了基礎。
因收購戰而使九龍倉股票由十多元躍升至一百多元,最後以包玉剛成功收購九龍倉而結束。港人在歡慶九龍倉回到中國人手中,並祝賀包玉剛成功之時,卻鮮有人知道李嘉誠乃真正不露聲色的贏家。
隨著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聯合宣告: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行使香港行政主權後,“長江”立即掉頭駛向真正的長江懷抱。大量在中國內地投資、捐款,表達一個赤子的拳拳之心,頗得國人和家鄉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勤奮、信用、學習是最大財富
也許有人想要了解李嘉誠成功的奧秘,而據李嘉誠的回答,勤奮、信用和學習是最大財富。
眾所周知,全世界有華人十幾億之多,誰是首富?據美國《財富》雜誌宣佈,以擁有資產計算,在全世界98位億萬富翁中,李嘉誠以擁有25億美元(約200億港幣)位屬第26名,是最富有的華人(這還僅僅是早幾年的數字)。香港1987年上市股票總幣值4196億元,李嘉誠集團則為592億元,佔總幣值14。11%。李嘉誠是香港地產界鉅子,著名愛國企業家。他擁有長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青洲英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副董事長、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一系列頭銜。
在談到他的經營訣竅時,他概括為一個宗旨: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求穩健;三個原則:勤奮、信用和不斷研究學習。李嘉誠認為由小及大,循序漸進,抓準時機,果斷髮展,不逞一時之能,不怕世人批評,紮紮實實開展自己的事業,乃是企業家應採取的經營策略。他已過花甲之年,工作仍然十分勤奮,刻苦自勵,勇往直前,雄心不減當年,每天仍然工作十多個小時,未敢一刻鬆懈,素有“香港實幹家”之稱。為了掌握英語,他堅持十四五個寒暑,用業餘時間自修英文,終於能流利地用英文同外國人對話。李嘉誠的成功為世人做出榜樣,證明事在人為,只要努力,再加上方法得當,總有成功的希望。
膽識、才氣、運氣是成功的法寶
西方有一個說法:一等人才做商業,二等人才做政治,這句俗語充分說明了經商者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而在這方面,李嘉誠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從1950年開始創業至今的李嘉誠,可以說是集膽識、才氣加運氣於一身。在這充滿了風風雨雨的漫長的四十餘年的奮鬥生涯裡,身經百戰的李嘉誠領導他的李氏財團,平安度過危機四伏的重重險關,衝出一條血路。今天的長江實業集團,已成為在香港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李嘉誠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在香港各大財團中一直佔居首位。1991年3月,根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