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的信賴感,也是“仁”本身,是對帝王、諸侯最大的要求。
儒的“禮樂”和“仁”之間有對不上的部分,其中有理想和現實的尖銳對立,也有復古和進取的深刻矛盾。圍繞著這些,孔子的思想逐漸伸張成為一個很大的體系。孔子的思想在後世的中國是思想的主流,但在孔子的時代中則絕對不是。從春秋直到戰國,人類思考的力量持續井噴,可以說孔子的“儒”是其中的先驅。
統一之路(1)
1
孔子的思想稱為“儒”。後來孟子繼承了他的思想並建立起學術體系,並稱為“孔孟”。在中國如果提起“孔孟”,馬上就會聯想到與之相對的“老莊”。
無法考證老子究竟是否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內容,然而《論語》中老子並未登場,直到後來的《孟子》也沒有提到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極為含糊地說“莫知其所終”。《老子》又稱《道德經》,被認為是他的著作,戰國中期以後所著的說法非常有力。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楚人。據《史記》,他是輩分略長於孔子的同時代人。其思想尊崇“無為”,這與重禮樂即“人為”的孔子思想是對立的。
《論語·微子》中有個故事,講的是楚國一個叫接輿的人,在孔子面前邊唱邊走過。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鳳是虛構的鳥,據說會在太平時出現,亂世中隱匿。這個人把孔子比作鳳,還說,以前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就不勸你了,但你還有未來,不要白白送死。停下來吧!陷身於如今的政治中太危險了……
孔子聽到這首歌,正想和這名男子交談,但對方迅速離去。這個故事也揭示了有人批評孔子,說他從禮樂出發的政治活動沒有用。特別是在楚國,這種情形很多。
可能是尊崇無為自然觀點的人們創造出老子這個人物作為自己的思想始祖。暫且不論老子是否存在過,《老子》(《道德經》)中所述思想有眾多的共鳴者是個不爭的事實。與孔子的“仁”相對,老子主張“道”的觀念。所謂“道”指的是遙不可及、不可知的事物,同時也是萬物的根源。它被形容是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點上接近於虛無思想。不過,“無為自然”強調人可以安穩度世,其實也並未否定功利性的處世方法。它否定了人為,不認可文化,而將原始生活描繪成了理想之鄉。
與孔子的現實主義相比,老子可以說是幻想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孔子所編各地的民謠《詩經》三百餘篇中收錄了民眾樸素、現實的聲音。而在老子的故鄉楚,則誕生了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們所作的高蹈、奇幻的《楚辭》。有人把中國人的精神比成是由“孔孟”和“老莊”這兩根繩索互相纏繞的產物,也有外觀表現為“孔孟”而內裡卻是“老莊”的說法。
老莊思想的“道”非常深奧,而稱為“道教”的宗教團體的產生則是很久之後的事了。老子和莊子都沒想過要建立起什麼組織。既然尊崇無為自然的思想,那麼就不應該出現建立集團、組織等人為的行動。
莊子的本名是莊周,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說法,他是魏惠王(前370年即位)或是齊宣王(前320年即位)時候的人,所以和孔子的後繼者孟子基本上是同時代人。
他的著作《莊子》描述了悟“道”之人的大自由,在哲學層面上論述了“道”就是不斷地生成和流轉,理想是跟隨大自然的變動享受自由,也就是達到“遊”的境界。若當世動盪不安,中國進入亂世後,人們就會被老莊思想所吸引。
組織了最強固思想集體的當屬墨子。墨子本名墨翟,最初學儒。據說出生於公元前468年左右,正是孔子死去的時候。不久他脫離了儒家,建立了另外的思想體系。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宗教氛圍最為濃厚。他們信仰上天,還主張天下萬物平等而不問長幼貴賤。儒家的“仁”也是一種愛,但這是把對父母、家族的愛延及到他人的一種差別之愛,故此遭到墨家的批評。墨家強調無差別愛,稱之為“兼愛”。墨家還倡導“尚賢”,尊崇賢者的意思,說的正是才能主義,主張不管出身或階級如何,人只要有才能,就應被授予天子、諸侯、宰相等地位,他們也必須尊奉上天的意志,勤勞工作。 。 想看書來
統一之路(2)
墨子重視的除了“兼愛”、“尚賢”外,還有“非攻”,這正是否定戰爭的觀點。把攻擊視為非,而受到攻擊後的反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