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事件的態度,表示中共反對殺害王以哲這種錯誤行為。周恩來在王以哲家靈堂還未設好時就親自率領代表團成員前往弔唁,使王以哲的家屬和東北軍老一輩將領深受感動。二月四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電唁王以哲家屬,對王以哲在西安事變中“主持和平,力求統一團結,乃見惡於少數不顧大局之分子,遽以身殉”,表示悼惜。紅軍代表團和中共中央的態度對於穩定人心、扭轉危局起了很大的作用。
應德田、孫銘九等少數少壯派的魯莽行為,造成了東北軍內部的分裂,削弱了西安方面同南京談判和營救張學良的實力和地位,其後果是嚴重的。
二月三日,由於扼守東線的東北軍劉多荃師自動撤退,敞開了西安的大門,中央軍得以順利進駐渭南。劉多荃並與繆澂流在高陵召開東北軍軍事會議,宣佈接受乙案,全軍東開。紅軍代表團曾努力勸說東北軍方面接受甲案,仍留在西北與紅軍靠攏,以便將來共同東出抗日,東北軍高階將領都不同意。
二月四日,潼頭談判恢復,不久雙方即按照乙案達成協議。
二月五日,楊虎城、于學忠和西軍將領發表和平宣言……表示“但求抗敵救國之策得以早日實現,對內固不惜最大之隱忍,對外更不計一切之犧牲”,決心“以張副司令之心為心,竭其全力,為國效死”。宣言還提出了關於恢復張學良公權、移防位置酌予變更、張學良返陝訓話一次再行移防以及維持愛國民眾團體、安置流亡人員等要求。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張學良曾於二月中旬寫信給東北軍將領,勉勵他們“為國家努力殺敵,為東北雪恥復土,一切以國家為重,勿以學良個人為念”。他還託前去看望他的何柱國轉告東北軍將領保持與共產黨的關係,他說:“我為國家犧牲一切交了一個朋友,希望各位袍澤今後維持此一友誼”。⑩
張學良魂系長安,始終念念不忘他的十七萬東北軍將士,仍然深切關懷著部下的前途和命運。鐵窗可以禁閉他的身體,但鎖不住他那顆火熱的心……
……………………
①② 邱秀虎:《張學良將軍被囚瑣記》,見《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③ 高存信:《白山黑水憶將軍》,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④⑤ 馬文彥:《記西安事變期間楊將軍讓我辦的幾件事》,載《回憶楊虎城將軍》,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⑥ 見《文摘報》504期。
⑦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⑧⑩ 《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⑨ 李志剛:《奉命奔走和談的經過》,見《西安事變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張學良傳……被春天遺忘的地方
被春天遺忘的地方
1937年元旦剛過,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山中國旅行社經理錢君藏接到官方通知,說有人要來此住宿,命他停止對外營業。但何人來此,何時到達,卻秘而不宣,直到貴客臨門,他才知道,來者不是別人,原來是赫赫有名的少帥張學良!
大家都知道,溪口是蔣介石的家鄉,那裡群峰疊翠,風景優美。但當局將張學良遷來,純為此乃僻靜之地,便於監管,而決不是讓他來欣賞風景的。
張學良是1937年年初,由國民黨軍統局用飛機押解到溪口的。他先是住在武嶺學校,兩天後遷往雪竇山。張學良被幽禁的第一個年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個遠離南京、距離溪口鎮也有十餘公里遠的深山裡度過的。
溪口是浙東著名的風景區,旅遊區。這裡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有一篇題為《武嶺樂亭記》的文章,對此地的湖光山色作了極為形象的描繪,語曰:“武嶺突起於剡溪九曲之上,獨立於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所景仰……嶺之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流水瀠洄,游魚可數……隔溪之綠竹與嶺上之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
在溪口鎮的西北方,大約十公里處,有一座海撥八百米的風光秀麗的高山,名叫雪竇山。它為什麼起了這麼一個頗富詩意的名字呢?原來此山有個千丈巖,飛瀑如雪,山鳴谷應,甚為壯觀,“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來此遊歷,並留下上述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