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他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個詞,輕輕鬆鬆解決了難題,順理成章地確定了周王室的合法性。
這個詞就是“天命”。解釋起來也很簡單:上天讓姓姬的人當天子。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自然就不敢違背了,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語言概括能力,真是太精妙了,相信周公想到這個詞後,肯定會偷笑好幾天。
這第一個階段的治國思想總的來說就是如此了。實際上這個時期的理論思想還有很多,但最為關鍵的莫過於我上邊所介紹的那句話。
第二個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階段是對原有治國理念的整理、懷疑、打破,以及形成新理念的階段。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諸子百家的誕生。
這個時期,各路諸侯都在忙著爭霸,原有的思想體系徹底被打亂了。只要你有兵有實力,想怎麼搞都行,別說你“稱王”,稱“玉皇大帝”也沒人管你。
如此一來,一些學者開始迷茫了,也開始探索了。
人有百性。一件事情出來後,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看法;既然看法不同,那就容易引發爭辯;既然要爭辯,那就要組織一些說辭。折騰來倒騰去,各家學派紛紛登場了。
在這些學派中,對治國方略影響比較深遠的實際上也只有道、儒、墨、法四家。我為了縮小胡扯範圍,就對上邊這四個家做一個簡單介紹吧,至於其他學派,就不讓他們在我這本書裡“爭鳴”了。
第一個學派:道家。
要說道家,不得不說老子,因為這是道家的創始人。要說在他之前已有關於這個學派的東西,比如我們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但在這裡我就不再探討這些東西了。不然的話,我就把這本書弄成學術論文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簡單點說就是不折騰,任由事態自行發展。很經典的有這麼兩句話。
一句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也就是說,不存在好也不存在壞,沒有聰明也沒有愚蠢,不宣揚宏達也不抨擊渺小,所有一切敬請自然發展。
另一句話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按老子的說法,只要用了道家的辦法,那一切事情都很簡單。的確會很簡單,因為什麼都不用管,看看報紙、喝喝茶,吃過晚飯就睡覺,這種事情自然很簡單。
可老子抱著自己的學說跑遍了列國,卻沒幾個人待見他。一則他的性格不好,愛幹架。二則他這套理論在當時不實用,大家都在變法,你什麼都不幹,硬是瞪著兩眼等死。如此一來,自然沒有哪個諸侯傻著臉去嘗試。
這種結果讓老子很崩潰,因此,道家又另闢蹊徑,在自身的理論學說中衍生出兩個副產品——“占卜”和“長生不老”。這算是道家的自我娛樂和自我安慰吧。
用“占卜”來預測未知,顯示自己高人一等;“長生不老”,則能在身心上得到更大的滿足。你不是不讓我管事嘛?那我就活時間長一點,看著你玩完。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阿q”精神吧。
第二個學派:儒家。
儒家我們實際很熟悉,他的這套理論體系我們宣貫了近兩千年。簡單點說來,就是以人為本,主張“仁政”,輕徭役,薄稅斂,體恤百姓,注重教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最終構建和諧社會。
雖然這個理論體系對我們影響很深刻,可孔子在世時,這簡直是個異端。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都在忙著打仗,你跑來宣貫“和諧社會”的好處,簡直是沒事找抽嘛,因此沒人搭理他。
如此一來,儒家學說也衍生了一個副產品——“聖人”。
儒家的“聖人”和道家的“長生不老”雖然差別很大,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滿足的是**上升華,而儒家滿足的是精神上的昇華,不管怎麼說,都是成功人士的標誌。
第三個學派:墨家。
墨家一直是遊離於政府邊緣的學派,他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等主張,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提出來的。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清楚,從下往上提意見,除了能弄出一些宣傳口號外,是起不到關鍵性作用,也達不到實際效果的。
不過墨家學說雖然沒躋身朝堂,但也有個副產品——“劍術”。在當時,只要提到墨家子弟,通常會與劍客聯絡在一起。不得不說,老墨子還真是有一套。
第四個學派:法家。
這個學派我們實際也很清楚,簡單來說,這個學派認為人性與禽獸無異,很沒有自覺性,需要規範和束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