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部分(第2/4 頁)
此次救趙血戰,項羽決意親率江東子弟披堅執銳,直下秦軍營壘!項羽死戰將令:全軍鑿沉渡船!砸破釜甑!燒掉廬舍!兵器戰馬之外,將士只帶三日干食!破釜沉舟!血戰秦軍!”
“破釜沉舟——!血戰秦軍——!”吼聲震天,瀰漫了漳水河谷。
奮然忙碌,一個時辰餘,楚軍鑿壞了所有渡河舟船,砸壞了所有造飯的鐵鍋陶甑,燒掉了所有被軍中稱為“廬舍”的軍帳,每個將士領到了只夠三日的飯糰乾肉,人人收拾得緊趁利落。不待項羽將令,楚軍各部便整肅聚結了。
“全軍北上!”望著尚未熄滅的熊熊火焰,項羽劈下了令旗。
※※※※※※
①信都,大秦邯鄲郡城邑,舊趙國陪都,大體在今河北省邢臺市以南地帶。
②曲梁,邯鄲郡要塞,大體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東北郊地帶。
③無鹽,秦時薛郡城邑,大體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以南地帶。
④《史記·項羽本紀》該句原文為:“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其集解、索隱的多種解釋均不能直接體現其本意。以文字內涵,疑該句文字有誤,當為“夫搏牛之法,不可以破蟣蝨。”
五、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
秋戰遲滯未能如謀,章邯王離大感棘手了。
一切困局,皆因一場連綿雨雪而起。世間萬事皆同,艱危之局一旦有了突發誘因,往往一發不可收。章邯所以要以快制變,其主旨,便是在困局未成之前騰挪出轉身時機。以實際情形論,若秋戰成行,其時滯留安陽的楚軍主力無法北上,即或倉促全數北上,也絕無後來的戰力,秦軍滅趙勝楚幾乎是必然的。河北戰事之後,秦軍挾戰勝之威大舉南下,駐屯安陽而尚未恢復的楚軍主力,事實上是無法抵擋的。秦軍再度擊潰項羽楚軍,則劉邦縱能入關也無濟於事,經不起章邯王離大軍的回師之力。果然如此,天下大局豈能如後來一朝分崩離析哉!不合上天一場連綿雨雪,錯過了最佳戰機,河內糧道又被摧毀斷絕,秦軍頓時被困隆冬,無法快速轉身了。
無奈之下,章邯與王離秘密會商,只好強行對趙軍冬戰。然則,幾仗之後,卻是進展甚微。鉅鹿城外的陳餘軍,此時已經與先期救趙的兩支楚軍殘部合併,固守實力大增。陳餘與當陽君蒲將軍會商之後,依據山形地勢構築起堅固的壁壘,又用山水反覆澆潑石壘鹿砦,光溜溜白森森一道丈餘高的冰石大牆橫亙山脊,確實很難攻殺。驚慌的趙軍楚軍又鐵了心堅守不出,只縮在營壘以弓箭滾木礌石應對。冬日草木蕭疏,秦軍士卒攻殺無以隱身,傷亡反倒比趙軍大了。鉅鹿城的趙軍也如出一轍,依仗著聞名天下的鉅鹿要塞的高厚城牆,只在城頭做種種施為,絕不出城垣一步。連番幾次攻殺無效,章邯斟酌良久,終於下令停止了冬戰,著手整肅自己的刑徒軍了。
章邯的這支刑徒軍,雖是秦軍名號,年餘平亂中也算戰功赫赫,然則,刑徒軍終與王離率領的九原主力軍不同,此時困局一顯,立即便生髮出種種事端。最大的事端,是刑徒士卒開始紛紛鬧功罷戰,聲言再不論功賜爵便不上戰場了。
要明白鬧功罷戰的根源,得從刑徒成軍說起。
當初,為緊急成軍應對攻進關中的周文大軍,章邯奉李斯方略,以皇帝詔書名義明令宣示:免除刑徒既往之罪,此後戰功以大秦軍功法行賞。也就是說,非但所有人軍罪犯一躍而成無罪平民,且有了入軍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是故,驪山刑徒們一聞皇帝詔書,立即歡聲遍野,人人奮然入軍。七十萬刑徒中遴選出三十萬上下的精壯成軍,可謂人人都是罪犯之中的精明能才,不用艱難訓練便能像模像樣地打仗。對周文首戰大勝之後,刑徒軍竟成為令朝野萬分驚愕的一支特異大軍,其戰力絲毫不下於秦軍主力。此間根本原因,便在於刑徒士卒們人人急切於立功得爵,真正成為光耀門庭飽受敬重的尊貴人士。孰料,此時的秦政秦法早已今非昔比,更非章邯所能掌控了。二世胡亥痴迷享樂,早將平定盜亂論功賜爵等等軍國大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用事掌權的趙高,一則全力謀劃陷害李斯,二則認定章邯為李斯同黨,疑忌章邯刑徒軍會成為無法掌控的後患,是故根本不理睬章邯的一道道軍功戰報,更不會對刑徒賜爵而張其聲勢。其時,李斯尚未入獄。然面對種種羈絆,李斯連見到胡亥一面尚且不能,如何能實施軍功賜爵這等大事?
軍功法,乃秦法根本之一。依據軍功法度:一戰一論功,一戰一行賞,不得遲滯。論功之權在軍,賞功之權在君。沒有皇帝詔書認定,賞功便沒有國家名義。皇帝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