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實就是對時間和空間的適應。一個人的智力越低下,對時間的把握就越目光短淺,對空間的把握就越狹隘。孩子們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說不出今天和明天的區別,也不會考慮周圍哪怕是僅僅隔著一條衚衕的事情。隨著逐漸成長,他們慢慢地能分辨出明天、後天的不同,也能夠關注一些周圍的事情了。隨著他們更進一步的成熟,基本上已經能夠想象明年、後年的情形,對於十幾裡、二十幾裡以外的村子裡的事情,也逐漸能知道一些了。隨著人的智力的發展,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充套件。今朝有酒今朝醉,絲毫也不考慮將來的事情,這是最低水平的想法,基本上等同於野蠻人。在日本人當中,很多人看到有人在年輕時就開始制定將來的養老計劃,就認定那個人老氣橫秋,不健康。當然,要是為年老以後的事情憂心忡忡,甚至因此而損耗健康的話,並不是什麼值得推崇的事情。但是,在健康的時候考慮以後的養老,這是一種先進的思想,和一味地貪財有著天壤之別。日本人和西方人在先見上的巨大差別日本人和西方人的明顯差別除了表現在工作上外,還有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否制訂計劃。日本人固然也有針對國家大事的百年大計,或者每個地區都會制訂十年或者二十年規劃,但是,對個人來說,卻很少有人會制訂一個計劃,或者嚴格按照計劃行動。即使有這樣的人,大概人數也不多。若是誰論及以後的事情,就是“空談來年事,鬼也笑你痴”,因此,很少有人會想到制訂一個來年計劃。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父母談論孩子未來的事情:十年後,這孩子就小學畢業了,二十年以後又怎麼樣了,幾十年以後又怎麼樣,到那時,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有類似這樣計劃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這些其實是消極的計劃,至少性質是消極被動的。我佩服外國人作計劃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計劃清楚明晰,細緻周密。例如,在歐美,有由家庭主婦做好一家的每日計劃的習慣:星期一洗衣服,星期二接待客人,星期三親戚來訪,星期五招待朋友,等等。雖然每家的內容各異,但往往都會計劃得詳細而周密。安排好時間以後,主婦們就能夠知道,在今天十點之前,除了魚店、蔬菜店的老闆和郵遞員以外,別人不會到家裡來,所以至少在十點之前,即使是穿得像女僕一樣打掃清潔,也不用擔心會被客人看到。就這樣,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我認識的一位夫人,她制訂了三年的計劃並且平日嚴格按計劃執行。她甚至計劃好了三年以後的七月三日會坐船到哪裡,八月的哪一天會在哪裡。要是有事的話,就根據時間調整日程,寫信通知到相應的地方。就這樣,對三年之後的事情都做了詳盡的計劃。
一、文明是精力的儲蓄(2)
與之相反,日本人的生活顯得很沒有計劃。即使有,社會也不具備能讓計劃準確施行的條件。正吃著早飯,有客人來拜訪了,在接待的時候,門鈴再次叮叮噹噹地響起來。這樣一來,就不能按時吃完早飯,接下來的工作也不能按時完成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沒有規律,所以,即使是制訂了計劃,最終也還是不能按照計劃來行事。
很多人會說“今朝有酒今朝醉”,對制訂計劃之類的事情不屑一顧,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很愚蠢的。對於人的生命,既然有今天,就要相信有明天才是合理的。雖然不知道會幸福還是不幸,要是動不動就想到以後會一死百了,如果到時候仍然健康地活著,就會因為毫無計劃而茫然不知所措。日本人思想消極,覺得即使有今天,也許就沒有明天了。與此相反,西方人相信,正因為有今天,所以才會有明天,也會有明年。基於這樣積極的思想,他們制訂計劃,積極為將來作準備。假設個人只相信有今天而沒有明天,那國家也是一樣,而一個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國家將會一事無成。也許會有一些人同意這樣的看法。不甘於不足,積極儲蓄餘力關於儲蓄和先見這一點,我動輒就愛批評日本人的思想流於消極。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世上一首廣為流傳的道歌日本和歌的一種。多為道德、精神方面的內容。——譯者注。我雖然屢次引用過這首道歌,但總覺得其中包含著一種消極的思想,讓人在某些地方感到某種不足。這首和歌是這麼說的:
事隨知足事不足,不足而足身自安。 很多時候也許會認為我們已經對這首和歌的意思瞭然於胸,事實上,玩味這首和歌的意思,會讓人感到儲蓄的不可行性。如果以不足為理想的話,就只能以每天勉強度日為目標。比起這樣的想法,我覺得爭取超過滿足度的東西,為了明天或者他人而儲存起來更為可取。這首歌的意思本來就是告誡人們,如果凡事都花好月圓,反倒有被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