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就會變成與凡人不同的人。感到坐禪很難受的階段,你是個不合格的僧人;度過這個階段,完成坐禪要求的合格僧侶的確是令人景仰的人。未坐禪時人若知,何必奪取成佛路。這是和歌譯文。——譯者注總論
修養學說之未來近來,呼籲修養之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幾乎成為一個流行詞語。對此,我擔心的是其未來的走向。一般認為,我國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變,今日社會上流行的修養學說十年以後,將會得到怎樣理解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此我認為今後將會出現三個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離,三是宗教信仰得以發揚廣大。
第一個傾向是反作用,是說修養所要求的仔細謹慎,那些具有豪傑氣概的人不容易適應,只要有機會就會起來反抗,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修養學說流行期間,些微的反對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趨勢衰退,那些攻擊修養的人就會跳出來,當他們看到曾經提倡修養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會正中下懷,作為譴責別人的方法,攻擊他標榜的主張,甚至指責修養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氣的工藝,缺乏自然。我相信,主張修養會使人的器量縮小的言論必定佔優勢。如此爭論的結果,竟會產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話,那就很理想。但是,我擔心:會不會導致產生自然主義的人物呢?
第二個傾向是知行分離。僅憑這句話表達不了我的意圖,需要作一說明。畢竟修養是以提升個人的人格為宗旨,無須論述孟子所說的養心之大是重點。另一方面,需要修養的精神表現在行動上,也就是說重點放在修身上。所以,修養的做法是實際的並且是具體的。可是,實際而且具體的事物從學理和思想的立場來看,因為不屬於重要的意義,所以,似乎顯得淺薄。於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養神,取養神法而捨棄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為很高尚,甚至還會產生類似的說法。修身主要是針對他人即社會的行為,而養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個人涵養,所以,既然努力養神,就沒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來說,品行或者義理,這些表現在外表的相對的東西就變得不太重要。有時勢必會產生一種傾向,認為沒有什麼比脫離塵世隱遁更好。
第三個傾向是比第二個傾向更積極更前進一步的。努力觀察,用心修養,就會遇到宗教的問題。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旦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係,前生、後世、道德的根源等問題,就會遇到必須依靠宗教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經立志修養之輩,有許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數宗教人士必定致力於修養。
修養學說未來的傾向(發展)括號系是原文所加,用來補充說明“傾向”。——譯者注將會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點。不管讀者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希望都不要違背常識性的判斷,不要偏重空理空論。應該注意隨社會一起變化,隨社會一起變革。
所謂青年是指將來應該做的事比過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負的人。
一、文明是精力的儲蓄(1)
文明是精力的儲蓄有位西方學者給“文明”這兩個字下的定義是:精力的儲蓄。我認為,這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解釋,野蠻人就沒有富餘也不會儲蓄,僅僅是過一天日子算一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他們不會為了明天、後天——如果能活到明年、後年——儲備食物,即使其重要性對他們的生存是不言而喻的。要是今天捕獲了十頭鹿,他們也只會在當天晚上滿滿當當地填飽自己的胃,剩下的部分則會悉數丟掉。這樣一來,一旦他們遇到捕獲不到食物的不幸時刻,就只有接連斷食兩三天。在他們的頭腦中,絲毫也沒有存在為了將來稍作儲蓄的概念。因此,可以說,文明始於人類懂得儲備食物之際。食物的儲備意味著精力的儲蓄。雖然我並不是一個唯物論者,但也贊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食物就是精力的說法。所以,野蠻人開始建造茅草屋,在裡面儲備穀物,熏製吃剩的豬、鹿,也就意味著文明的起步。因此,我也相信“文明是精力的儲蓄”這句話的合理性。儲蓄所必需的第一要素一個人是否開始儲蓄,顯示著那人是否具有先見之明。假設絲毫不為將來的事情考慮,只是一個勁地將收入積攢起來,這是吝嗇。如果一個人喜歡在身邊堆積如山的財寶,並且享受積聚的過程,只要不是巧取豪奪,這樣的行為也無可厚非。只不過,這種享受很容易給別人帶來危害,所以也並不是值得褒揚的事情。
不過,能夠未雨綢繆,事先儲蓄,必須是意識超前的人才能做到的。正如斯賓塞所說,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