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身體在伸展之前必須要有大幅度的彎曲,下決心做某件事情之前也一定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沉默。要堅持最初的決心,僅憑慣性是不夠的。在前進途中起了懈怠之心時,就必須留出一段時間來靜思默想,鼓勵自己再次奮勇前進。所以古代的聖人說“人要一日三省”,而自省則需要默思。
基督教教義中有一條是“祈禱時要關門鎖戶”。也許有人會說“祈禱”這個詞宗教氣味太濃,有宣揚迷信的嫌疑,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在這裡就不用“祈禱”這兩個字。這裡所說的祈禱,不是“像念天書一樣反覆唸誦某段經文”的意思,而是指自己的靈魂與天地的交會。這時候,我們的物件不是人,而是一種高於人的力量,也就是要做到寵辱不驚,得到世人的褒揚不得意,受到羞辱也不氣餒。達到了這種境界的話,一種超越人的力量隨時都會在你的耳畔低語,甚至能聽到你悄悄傾訴的聲音。假設這樣來解釋,“祈禱”就絕不僅僅是迷信。如果有人覺得“祈禱”宗教色彩太濃不滿意,可以換成其他的文字。我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不斷堅持沉思默想的必要性。沉默五分鐘在最近寄到的雜誌中,有篇文章講述了一種解決勞動問題的方法,我覺得很有意思。這種方法好像是比利時的僧侶發明的,即一年一次,或者是一月一次,將工人們召集到修道院裡,讓他們靜思默想以增進修養。據說實驗的結果證明,這種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工人們、女工們從早到晚都在工廠裡忙忙碌碌地勞動,人在那樣髒亂嘈雜的環境裡,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人。讓他們暫時離開那種喧囂惡劣的工作環境,稍作靜思默想,對他們修復疲憊的身心會有很大的益處。這樣做不僅會給他們的精神帶來好處,讓他們的思想更沉穩,他們的身體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壯,而思想沉穩則能讓人擁有敏銳的判斷力。勞動者的身體素質的增強和思維的活躍帶來的是更高的勞動效率。所以,這樣一來,即使佔用一些勞動時間讓工人們休息,僱主的利益絲毫也不會受到損害。
一、靜思默想是靈魂與天地的交會(2)
以上講的是靜思默想在體力勞動者身上也能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對腦力勞動者來說,靜思默想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自明瞭。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每天要是因為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生活中沒有一點自由思考餘地的話,那他的生命之源差不多也就要面臨枯竭了。在北海道的時候,每天都沿著清澈的小河悠然散步,或是與皎潔的明月共語,仰望灑落在夜空的璀璨星斗,我的心情都會感到無比的祥和安寧。對那些在喧囂擾攘中度過了一天的人來說,能夠在如此天地間逍遙,一定感覺猶如遠離了紅塵俗世,暢遊在天國樂園般安寧。此時此刻,那些璀璨星斗仍然在澄澈的夜空中閃爍,但由於身處喧囂之中,所以要重新得到那樣的安寧也猶如一個遙遠的夢了。說來慚愧,也許是因為本身的修養還非常欠缺,我認為在一天當中,有必要拿出十分鐘,不,五分鐘就足夠了,用來靜思默想,洗清自己內心的俗世塵埃。
英美等國由於社會結構的特點,更加容易踐行這一點。英美的週末其實非常安靜,人們既不走親訪友,也不怎麼舉辦商業活動。隨著來往行人的減少,電車的執行次數也相應減少,郵件的投遞件數也沒有平時多。人們在緊張工作了六天以後,週日這一天變得異常安靜,社會安靜自然也有利於個人靜思默想。
因為有這樣的社會模式,所以自然而然,英美人養成了靜思自省的習慣。然而,在日本,人們一年到頭都手忙腳亂,沒有擁有這份悠閒的從容。
本來,以前的日本多多少少還留有一些類似的從容,早上起床後,有人會對著佛龕的祖先牌位合掌行禮,或向神龕拍手行禮,還有人在太陽昇起後對著太陽行禮。現在有些地方多少還保留著這些習慣,但也在日漸消失。雖然行禮花費的時間只有片刻,但合掌、拍手的瞬間,人的心也能遠離俗世,得到淨化。基督教祈禱的作用也是如此,人在祈禱的時候,思維能得到沉澱。我在這裡並不是想倡導宗教,而是希望哪怕是短短的幾分鐘之內,讓人心靈沉靜,遠離塵世。坐禪的妙趣和默思說來慚愧,我平時總是忙忙碌碌、手足無措,靜不下心來作較長時間的默思。但是,越忙,我越能體會到靜思默想的必要性。我在童年時代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事情:我的祖父有一次問過一位禪僧,什麼叫做“坐禪”。這位禪僧當時並沒有解釋坐禪時盤腿打坐的姿勢等,而是說,危難時的武士其實就實踐著坐禪。例如,在突遇敵人後刀劍相接的瞬間,還不清楚敵人的身手,不確定自己的立場,不管多麼大膽的人此時若不顧一切,自然就找不到最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