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成了“大毒草”, “造反”之聲甚囂塵上,“修養”一詞殆成反義,危危乎銷聲匿跡。
春風化雨,永珍更新,1978年迎來改革開放。邇來三十年間,豐衣足食,國泰民安。人們大多有了政治修養、理論修養、藝術修養、文學修養以至國學修養,但人格心性的修養始終未能與之並駕齊驅。這從整個社會風氣存在的種種流弊即可窺其一斑。歸根結蒂,社會風氣問題無非是心的問題。而心的問題也就是心性修養問題。正因為沒有這方面的修養,心才缺少定力,沒有根基,如浮萍一樣在社會這個汪洋大海中隨波逐流,見利忘義,見錢眼開,見色動心,弄虛作假,招搖撞騙,貪汙受賄,腐化墮落。甚至為人師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學術造假屢禁不絕。不諱地說,對於當下國人,心的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近年興起的國學熱不妨視為這種心無所依的焦慮和飢渴所催生的心靈尋根或文化迴歸現象。這也為人格心性的修養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但完全依賴國學也不現實。我感到費解的是——也許我孤陋寡聞——迄今為止,好像還沒有哪位學者以國學為根基結合西學並揉進當代元素,寫出中西今“三位一體”的修養讀本。
新渡戶稻造這本《修養》恰恰在這方面有其價值。書中,他將東西方經典和自己對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潮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於一爐,在經典與民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得經典走向大眾、親近大眾、服務大眾,以此改造國民的思想、熔鑄國民的氣質、提升國民的人格。顯而易見,中國的儒家學說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養》的兩根支柱。作者開篇就將《大學》“修齊治平”之“修身”視為修養概念的來源,繼而將基督“飼養羔羊”之語轉用於“修養”的“養”,使得修養一詞同時迸發出東西文明的光彩,構思精巧而妙造自然,雙峰並起而互為一體,實為大家手筆。進入正文後繼續旁徵博引。以第七章“對待名譽的心理”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譚,忽而聖經古希臘莎士比亞,甚至拿破崙和《魯濱遜漂流記》也聯翩登場。又不忘引用日本臨濟宗中興之祖白隱禪師逸事和之於日本人的“誠”之含義,信手拈來,隨機生髮。同時融入作者本人的閱歷和對青年人心理的體察。東西切換自如,古今一氣貫通。這是此書的第一個特點。第七章有這樣兩句話尤需切記:“講別人的壞話,只不過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須知道獲得名譽的同時必定伴有幾分危險”。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譯本序 重返修養(2)
說起來,我國近年來出了許多勵志方面的書,皆與修養有關。但大多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再三告訴青年人如何成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為精英或成功人士誠然可喜可賀,亦為社會所需。問題是那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而大多數人則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崗位履行平凡職責的普通人。《修養》的另一可貴之處,在於它是為普通人寫的。這是此書的第二個特點。作者認為修養的目的並非使人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豪傑,獲取榮華富貴,而在於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麼都重要。他在總論中寫道:“也許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說的平凡任務儘管性質上是平凡的,但是,執行任務的人,絕不能稱為平凡的人。”作者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每天早晨有一個賣納豆(大豆發酵做成的一種類似溼豆豉的豆製品)的婦女從他家門前經過。她的職業平凡,買賣也很尋常,但她風雨不誤,不亂開價,納豆做得一絲不苟,態度誠懇熱情。用賺得的錢養活臥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這樣的人品,“她不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嗎?”在作者眼裡,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透過人格修養成為了不起的人。換言之,較之教人如何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這本書更是教人如何成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無疑問,後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此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譯者在譯者前言中強調的通俗易懂。新渡戶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學者、大學教授和一校之長。早年負笈歐美,諳熟西方經典,通曉英德語文,曾以華麗而高雅的英語文體撰著廣為人知的《武士道》一書。但《修養》則寫得深入淺出,平白曉暢,推心置腹,娓娓道來,毫無艱深晦澀的學究氣息和居高臨下的說教意味,作為一代大家,委實難能可貴。自不待言,原作筆調需由譯文體現。儘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來譯文有的地方尚欠工緻和洗練,但總體上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這一特點。若干段落譯得文氣充沛,一瀉而下。以“直譯”論之,殊為不易。
譯者王成教授是較早自海外歸國的博士。記得初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