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的樓房鱗次櫛比,左右兩側是人行道,其次是馬車行駛的馬車道,最內側是騎馬的馬行道。馬車道鋪著堅硬的石子,馬行道鋪著柔軟的沙子。最近,馬行道的旁邊增加了腳踏車道,路兩側種植了綠化樹,最中間是人行道。雖然同為人行道,中間的人行道是供行人散步的,所以還有凳子、冷飲店等設施,行人在其中能夠悠然自得地行走;兩側的人行道卻是供行人來往的,走在上面的人都步履匆匆。像這樣,每條道都有固定的用途,誰一旦走錯;甚至有被撞死的危險。所以說,道路雖然寬廣,但是每個人各自能走的空間卻受到限制,一個人不能隨便踏入不該走的路。耶穌基督說過:“吾之道甚窄。”就是教導人們要小心行走在自己該走的路上,而不要踏入錯誤的道路。關於什麼樣的道路寬,什麼樣的道路窄,我們應該走的是寬闊的路,還是狹窄的路,是我想發問的第二個問題。人走的路,應該簡單實用,還是要裝飾繁多?實際上,除了一些簡單實用的路,也有一些路為了吸引行人的目光做了很多裝飾,如在兩側種植綠化樹,修建紀念碑,等等。這樣的路的用途就不僅僅是隻供行人車馬行走了。我在遊歷歐洲時,來到西班牙,看到鐵路兩旁種著綿延數十里的杏樹。當時正值開花季節,兩側的杏樹開滿了潔白的花朵,那美麗的景色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其實,這些杏樹不僅能作為裝飾,也能夠在果實採摘後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
橋樑和欄杆上的裝飾雖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多餘,但確實能激起人在上面走一走的心情。去年,修好的日本橋東京市內的一座橋。——譯者註上裝飾了各種雕像。有了裝飾,橋雖然並不會由此就變得堅固,但能讓人看上去感到心情愉悅。有人也許會覺得,橋上裝飾了學者、先知們的雕像很有意義、很高尚,所以很想上去走一走,但有些路旁雕飾的人像,看上去像是剛剛砍下的人頭,讓人覺得毛骨悚然。還有一些路,不知為了什麼,總是讓我們感到莫名的恐怖、討厭,因而竭力想避開。所以,每條路都根據開拓它們、拓寬它們的人的想法不同而各有特色。
道路究竟該怎樣呢?是僅僅只能用來通行,還是應該加入很多裝飾呢?是應該讓所有的人都暢通無阻,還是應該設上嚴格的關口,限制大多數行人往來,而只讓少數有資格的人通行呢?從構造上看人應該走的路關於路的構造,我也有很多問題。我們應該以什麼為標準來衡量是否應該修築道路呢?對於這個問題,請教工科的學者或者是包工頭,也許他們會有許多不同的做法。本來,兩者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工科的學者考慮的是道路怎樣才能經久耐用,包工頭則認為,只要外觀看上去堅固就行,至於交付以後的使用情況,就不在他們關心的範圍了。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3)
在我們這些外行看來,世上的路有千百種,既有鐵路、石板路、柏油路、橡膠跑道,也有像東京市內沙礫鋪成的路,人的腳在上面成了路碾。我還想起一條紙做的路,那還是我在西班牙的公園裡見到的情形。人們把很多五顏六色的小紙片裝進袋子,裝在馬車上前行,只要看到對面駛來的馬車,或者是馬車和馬車相遇的時候,就取出紙片來互相投擲。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會舉行一次,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第二天看新聞,報道說那個公園幾乎被多達七十多噸重的紙片湮沒了。就我那天親眼所見的,地上的紙片至少也有一尺多厚。不過,道路被紙片鋪成五顏六色的,固然非常美麗,但是一下雨就會變得黏糊糊的。
有一些路看上去像鋪了一層薄薄的冰,實際上走上去時卻並非如此,還有一些路建築在磐石上,比如瑞士有名的阿克森大道。在如此紛繁的路的構造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呢?這是第四個問題。坡度急的路和平緩的路和路的構造關係相近的是路的坡度。前些年我去過阿爾卑斯山,因為腳力不怎麼好,所以選擇了坐火車上山。因為山勢險峻,所以火車只好迂迴前行,速度也很慢。火車爬呀爬呀,過了三十分鐘後,我回頭看走過的路,垂直高度大概也不過十米左右。徒步的登山者們敏捷地攀爬,速度反而超過了火車。火車雖然平時速度驚人,但在這種情況下卻沒有人走得快。這時候我有些感嘆,火車也有不行的時候啊!但是轉念一想:徒步的登山者身輕體健,能夠快速攀登險道,與此相比,火車速度雖然慢了點,但能夠搭載幾百人的老弱病殘爬上二十多度的斜坡,這是單憑個人的力量辦不到的事情。
後來我又去過臺灣的生番日本人對高山族等臺灣原住民的稱呼。——譯者注居住地區。那裡的山道異常險峻,有些地方只有抓住樹根、藤蔓才能爬上去。這時候,我向同行的一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