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分據南北兩岸。
朱棣安撫張保,讓他迴轉明營,以自己兵敗被俘、乘間逃出為藉口,作為燕兵進攻時的內應。
燕軍諸將都覺不妥,認為應該乘敵不備,忽然襲取,不應該放回張保。
朱棣老謀深算,講出自己的計策:
“明軍分據河南、北兩岸,說明他們已知道我軍正往前進,有所準備。現在讓張保回答告訴我們已經臨近,明軍必定把南岸的兵馬全部調往北岸,併力與我軍相戰,這樣我們可一舉消滅南北兩岸十三萬明軍。如果明軍分屯南、北兩岸,我軍戰勝北岸明軍後,疲累喘息之際,南岸明軍忽然進攻,我們必敗無疑。而且,我們臨陣嚮明軍耀威,告知其雄縣、莫縣軍隊已經被殲,他們兵將定然氣沮,可一舉滅其威氣。”
佈置妥當後,燕王朱棣只率三騎至真定東門,突入明軍運糧後勤部隊,捉了兩個“舌頭”,一問,明軍果然已經南營北移。
朱棣率數十輕騎,邊吶喊邊衝鋒,繞出城西南,連攪明軍兩營。
耿炳文聞訊,趕忙率兵出迎,燕將張玉、馬雲、朱能等人率燕兵衝前奮擊,朱棣率數百奇兵循城從背後夾擊,一行人虎狼般橫貫明軍南陣。
明軍立足未穩,一時大潰,耿炳文見己軍已敗,連忙往後撤退。
退至滹沱河東,耿炳文整殘兵數萬,重新列陣與燕兵對決。
燕將朱能舉槊大呼,率先衝入明軍陣中,燕兵也高呼狂叫,跟隨主將入陣擊殺。
明軍見敵人勇猛,各自掉頭逃命,自相蹂躪,死者無算。
耿炳文策馬逃跑,直往真定城內竄奔。剩餘跑得快的明軍驚亂之間,爭門而入,又擠死踩死許多,最終只有少數明軍入城,放下沉重的城門,憑城固守。
明將吳傑等來援,還未及至,聽說耿炳文大敗,明軍皆抱頭鼠竄。
野戰可以憑藉勇氣一衝而勝,攻城卻是另外一回事。燕軍猛攻三日,真定城內明軍死守。朱棣見燕兵已疲,反正已經旗開得勝,軍心已穩,就率軍回北平休整。
敗訊傳回京師,建文帝大怒,說:“耿炳文老將,竟一戰而摧鋒,以後怎麼辦!”
黃子澄安慰建文帝:“勝敗乃兵家常事。現在再調五十萬軍隊,齊圍北平,以眾擊寡,必能克敵。”
黃子澄建議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建文帝親自在江邊為李景隆(李景隆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親外甥,所以他是建文帝表哥)送行,賜其通天犀帶,並詔令這位大將有專征殺伐之權。
大戰之二——北平之役
曹國公李景隆春風得意,專征專殺專制大權在手,他這輩子,幸虧燕王造反,才修來如此的福分和風光。他乘豪華的皇家驛車趕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殘兵敗將,調集各路軍馬湊集五十萬眾,在河間紮下大營。
一直鎮守遼東的明將江陰侯吳高也與耿瓛等人率軍包圍了燕軍駐紮的永平城。
燕王朱棣乍聽明軍又有五十萬兵馬來攻,起先很是憂慮。再聽說是李景隆為主帥,朱棣眉頭頓展,哈哈大笑起來:“李九江(景隆小名叫九江),膏粱豎子耳!此人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未常習兵見陣,皇帝授予他五十萬大軍,實是坑害自己啊。”
燕軍諸將不知虛實,從前也沒和李景隆這位“高幹子弟”打過交道,紛紛勸朱棣不要輕敵。
朱棣笑言道:“兵法有五敗,(李)景隆皆蹈之。為將政令不修,上下異心,一也;北平早寒,南兵衣單,不足披冒霜雪,加之兵無餘糧,馬無宿草,二也;不量險易,冒入趨利,三也;領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四也;部伍喧譁,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五也。李景隆五敗皆備,何能為也!”
同時,朱棣做出一個極其大膽的決定:“李景隆知道我本人在北平居守,肯定不敢來攻。我現在要去馳援永平。李景隆知道我不在城裡,必集大軍攻城,到時我回師反擊,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能破敵!”
燕軍將領雖都認為燕王言之有理,但仍認為北平城軍隊太少,眾寡不敵。
朱棣開導他們:“城中部隊,出戰則不足,守城則有餘。我率兵在外,隨機應變。我出兵並不是為了救永平之圍,主要是賺李景隆來圍城。江陰侯吳高為人膽怯,我本人一到,他必從永平撤走,到時我就不會在外面耽誤,立馬殺個回馬槍。”
臨行前,朱棣嚴囑居守的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切勿出戰。
朱棣一直是奇兵取勝。當他親率燕兵至永平時,江陰侯吳高等人的明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