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還正在城外壘營。
燕王猝至,吳高大敗,數千明軍被殺,退保山海關。
朱棣有勇有謀,認為吳高戰鬥之中雖然常怯陣,但為人行事縝密,善於城守。於是,他就使“反間計”,給吳高寫信盛讚其作戰有方、為人厚道。
建文帝聞訊,馬上下詔削奪吳高的侯爵,徒廣西安置,只令明將楊文守遼東。
1399年11月,朱棣置北平於不顧,乘勝率燕兵直趨大寧。
駐守大寧的是朱元璋另一個兒子寧王朱權,他是朱棣的十七弟。大寧在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明朝巨鎮,有甲士八萬,革車六千。建文帝繼位後,深恐寧王朱權與朱棣合謀,下詔削朱權的護衛三軍。
朱權正鬱悶間,忽聞燕王從劉家口間道直趨大寧,未來得及反應,燕兵已經攻克大寧西門。
朱棣單騎入宮,極稱自己受建文君臣迫害之狀,兄弟二人抱頭大哭。
朱棣奇襲大寧,此招是險中求勝,一舉兩得。因為當時大寧朱權屬下的明軍多是蒙元降附將士,戰鬥力極強,全都聚集在松亭關防禦。這些將士的家屬,都在大寧城內。
朱棣入城後,厚撫大寧將士家屬,松亭關的明朝蒙裔將士,聽聞子弟婦孺安全,紛紛暗中約結投附。
寧王朱權對外事一無所聞,天天和皇兄朱棣飲酒稱冤,因為他本人並未造反與朝廷相抗。
見諸事已了,燕王朱棣辭行,寧王朱權肯定要與皇兄送別。剛至郊外,正執酒送別間,伏兵四起,燕兵劫持這位淚眼未乾的寧王,入關而西,直奔北平。隨燕軍後行的,還有未曾與燕軍一戰就降附的驍勇蒙古兵——朵顏諸衛數萬人及戰車數千輛。
福兮禍兮。這位寧王朱權被裹挾造反,糊里糊塗地被四哥連同世子嬪妃一干人眾劫持入燕。朱權善謀,又會寫文章,被劫持後就也死心踏地,常常親自為燕王撰寫檄文。朱棣當時答應他,成功後“當中分天下”。當然,這也就是說說玩而已。朱棣稱帝后,朱權知道自己再要求回大寧肯定會受疑忌,就請求朱棣封自己在蘇州或杭州為王。朱棣認為兩地皆太近南京,不許,最後封其地於僻遠的南昌。朱權深知皇兄嗜殺好疑,自構豪華別墅一間,整日讀書鼓琴,朱棣在位期間也一直沒有“惦記”他。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權倚老賣老,上書說南昌本來不是他的封國,要回大寧。明仁宗回信,搶白他一頓:“南昌之地,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碰了釘子之後,朱權索性不再想別的,天天與一幫文士飲酒賦詩,還撰《通鑑博論》二卷,善終於室。
回頭再說明軍統帥李景隆。
李景隆聽說朱棣本人自率軍隊出攻大寧,非常高興,連忙率明軍進渡蘆溝橋,直逼北平。
見橋上並無燕兵把守,李景隆沾沾自喜,言道:“連此橋也不派兵把守,可見燕兵將帥沒有見識!”
其實,朱棣臨出發前就講過:“就要使李景隆困於北平堅城之下。”因此他下令撤掉蘆溝橋的燕軍守衛。
李景隆率明軍把北平城圍得鐵桶一般,在九門築壘,揮軍猛攻北平。
明初雖有攻城火炮,但攻城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之燕王起兵以來一直早有準備,深溝高壘,城牆加厚,五十萬明軍一時間也無可奈何,只能眼看著進攻的將士在城下“前仆後繼”。
攻擊北平麗正門的一支明軍戰鬥力很強,已經有一股部隊衝開城門,逼得城內一幫婦女都在城上擲瓦投石,幫助燕兵禦敵。
如果李景隆指揮有方,再派上數千後備隊,麗正門必破無疑。堅城再牢,只要一門被攻破,很快就會全城陷落。但李景隆號令不嚴,已經登城的明軍忽然撤退。可見,明軍的戰鬥力不弱,約束力很差。攻打麗正門明軍看見後面沒有後援,就自作主張回到營壘休整。
受此驚嚇,北平燕軍防守益堅。同時,燕世子朱高熾嚴密部署,用人得當。燕兵燕將還常常乘夜縋下城闖入明營中亂殺一氣,明軍擾亂紛紛。
不得已,明軍退營十里。
膠著期間,明朝都督瞿能奮勇當先,在他兩個兒子的幫助下,率精騎一千多,乘亂殺入北平張掖門,銳不可當。攻入城門後,燕兵擁上廝殺,瞿能父子一面抵擋,一面派人飛速報告李景隆派兵增援。
李景隆妒忌瞿能勇武,怕他奪取攻燕頭功,不僅沒派人支援,反而派信使阻止瞿能,讓他們退出城門,說是等大隊明軍齊至時一起再攻入。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燕兵連夜在城牆上潑水,天寒冰結,轉天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