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度肯定很慢,乘其懈怠,我們襲之必取!”
兩將聞言,恍然大悟。
燕兵至天津,過直沽,朱棣忽然下令軍隊轉而南行。燕兵大多不明就裡,紛紛詢問:“我們不是向東徵遼嗎,怎麼又向南進軍呢?”
燕王朱棣裝神弄鬼,一臉神秘,答道:“夜間我見有白光兩道,自東北指西南,占卜一卦,卦象表示‘南行大吉’。”於是,他指揮燕兵急行軍,一晝夜疾行三百華里,黎明時分,已至滄州城下。
明將徐凱一直聽諜報說朱棣帶兵去打遼東,因此正不緊不慢地督促明兵抬石頭、和泥灰修築城池。
燕兵突至城下,明軍才發覺敵至,大多兵士股慄哆嗦,嚇得連甲冑都來不及穿。
燕兵不顧疲勞,肉搏登城,不久陷城。
徐凱等將慌忙逃跑,半路又遭早已埋伏好的燕兵截擊,數將皆被活捉,明軍被燕軍斬首一萬多,投降的數萬明兵,皆為燕將譚淵下令活埋。
1400年年底,朱棣命令駐紮於直沽的燕兵乘大船順流而北,滿載繳獲的輜重財物。他本人親自率軍循河而南,屯軍館陶,出掠大名,燒燬明軍軍餉無數。
不久,燕王率軍至汶上,掠濟寧。明將盛庸、鐵鉉避其鋒芒,跟躡其後,在東昌紮營。明軍先鋒將孫霖剛到滑口,即被燕軍襲敗,孫霖敗走。
燕軍大集東昌,準備嚮明軍發動攻擊。
盛庸、鐵鉉二人聞燕軍將至,忙宰牛犒功將士,誓師勵眾,做足了“思想工作”,準備背城決戰。
由於燕兵屢勝,已有輕敵之心。望見明軍出城列陣,燕兵一哄而上。明軍早已埋伏的火器、毒弩一時齊發,燕軍死傷甚眾。此時,明將平安率所部明軍殺到,與盛庸合軍,雙方大戰起來。
燕王朱棣故伎重施,他以精騎衝左掖,突入明軍中堅。明軍厚集,圍朱棣數重,把這位燕王層層包圍起來。幸虧燕將朱能等人率勁兵輪番攻擊明軍陣地東北角,使盛庸等人撤西南角兵士前擊抵截,包圍燕王的明軍稍稍減緩。
朱能率精騎突入陣中,奮死力戰,保護朱棣衝出重圍。
燕將張玉不知燕王已安全撤走,拼死突入明軍陣中想救主,最終力竭,被明軍連人帶馬剁成數截。
明軍乘勝進擊,斬殺燕兵一萬餘人。燕兵大敗,明軍尾隨追擊,擊殺燕軍數萬。
此次大戰,如無建文帝先前不許加害燕王的詔書,朱棣再有十條命也已報銷掉。
朱棣自己也得便宜賣乖,每戰皆挺身而出,與明軍短兵相接。加上他本人精於騎射,每次燕兵大敗,他常常一人一騎殿後,搭箭發矢,斃傷追兵成百上千,使所部能安然得脫。
這種不公平競爭,明兵明將只得自認倒黴,望人興嘆。
逃跑途中,朱棣兒子朱高煦及時馳援,擊退盛庸追兵。不久,燕將朱祿等人也趕到,眾人合軍,部伍稍整。聽聞大將張玉敗沒,燕王痛哭,嘆道:“勝負常事,不足慮。艱難之際,失此良輔,殊可悲恨!”日後朱棣稱帝,以張玉為靖難第一功臣,追封榮國公、河間王。
建文三年春正月(1401年2月),東昌大捷訊息傳來,建文帝大喜,入太廟祭祖,告東昌大捷,並賞賜銀物,褒獎將士。
大戰之五——夾河之役
燕王朱棣返回北平,親自撰寫祭文,追悼張玉等陣亡將士,並在眾人面前脫下自己的袍服焚之,以衣亡者,哭奠道:“雖其一絲,以識餘心!”
這種收買人心的表演很有效果,燕軍將士父兄子弟見之,皆感泣不已。
“追悼會”開完,朱棣再集將士,總結東昌戰役大敗的原因,對將士說:“從前數戰,我們燕軍每戰必勝,東昌一役,接戰即退,遂盡棄前功。爾等奮不顧身,故能出萬死,所謂不怕死者必生!此後,萬勿輕敵,萬勿退卻,違者殺無赦!”
燕軍又出師,次於保定。
當時,明軍盛庸合諸軍二十萬駐德州,吳傑、平安提軍出真定。
燕軍將領建議先集重兵攻陷定州。朱棣表示不可。“野戰易,攻城難。今盛庸聚德州,吳傑、平安駐真定,相為犄角,攻城未下,兩部明軍合勢來援。堅城在前,強敵於後,勝負難判。今真定距德州二百餘里,我軍界其中,敵必出迎戰,取其一軍,餘敵必破勝。”
眾將不解,又問:“我軍夾於兩敵之間,如果他們腹背夾攻,怎麼辦呢?”
朱棣說:“百里之外,勢不相及。兩軍相薄,勝敗在呼吸間,雖百步不能相救,況二百里哉!”
四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