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已去,李景隆等人各自逃命,明軍被殺及掉入河中淹死的有十多萬人。
燕軍一直追到舊戰場月樣橋,明軍被殺被淹死數萬人,橫屍百餘里。
各路明軍悉潰,只有魏國公徐輝祖一軍獨全。
李景隆跑到德州還未喘過氣,燕兵已經追至,於是他又跑往濟南。德州終於落入燕軍手中。
幸虧堅守濟南的是建文帝忠臣鐵鉉,燕軍兵鋒才戛然而止。
鐵鉉本來是山東參政,負責催督軍餉為李景隆軍隊做後勤保障工作。聽聞明軍大潰敗訊息,鐵鉉收集潰亡明兵,死守濟南,任憑十餘萬剛剛得勝的燕兵輪番衝鋒,巍然不動。
建文帝聞訊,馬上升鐵鉉為山東布政司使,並招還敗軍之帥李景隆。接著,下詔以盛庸為大將軍,陳暉為副。
李景隆兩次大戰,喪明軍百萬,由於他是與朱明皇族有至親關係的貴臣,建文帝竟“赦而不誅”。
保薦人黃子澄又悔又急,痛哭上諫:“李景隆出師觀望,心懷二意,如果不殺他,何以謝宗社,勵將士!”副都御史練子寧也在朝會上抓住李景隆,歷數其罪,懇請建文帝誅殺這位三心二意、戰意不堅的老花花公子。
但畢竟是自己表哥,建文帝皆未應允。
大戰之四——東昌之役
燕王朱棣十幾萬大軍,包圍濟南城三月有餘,連攻不下。諸策失效之後,燕軍便堵堰城外各條溪澗及河流水源,準備積水灌城。
濟南城內守軍、人民大懼。
鐵鉉鎮定自若,說:“別害怕,我有計破賊,不出三日,賊兵必遁!”
鐵鉉安排“詐降計”。他派壯士安裝大鐵板在城門圓拱上端,又讓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濟南城快被淹了,我們就要死了!”
不久,他盡撤樓櫓防線,派城中百姓長者代替守城軍做使者,到燕王大營跪伏請降:“朝中有奸臣進讒,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險出生入死奮戰。您是高皇帝親兒子,我輩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們濟南人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深怕被軍士殺害。敬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我們恭迎大駕!”
燕王朱棣不知是計,聞言大喜。出征數日,燕兵疲極,如果濟南城降,即可割斷南北,佔有整個中原地區。
因此,朱棣忙令軍士移營後退,自己高騎駿馬,大張黃羅傘蓋,只帶數騎護衛,過護城河橋,徑入城內準備受降。
城門大開。守城明軍都齊聚於城牆上往下觀瞧。
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大鐵板轟然而落。幸虧朱棣命大,鐵板稍落早了零點幾秒,正砸中燕王所騎馬頭。燕王滾落於地,大驚失色,身邊衛士忙給他換一匹新馬,一行人掉轉馬頭就往外跑。
濟南守卒連忙牽挽護城河浮橋,可惜年久橋重,費了牛勁只拉挽起一米多高,朱棣和一行衛士縱馬騰逸而去。
狂怒之下,朱棣揮兵攻城。
鐵鉉伏於城頭,大罵朱棣反賊。燕王大怒,搬來數門火炮對城內一頓狂轟。危急關頭,鐵鉉親書高皇帝朱元璋神牌,懸於四城之上。
見有朱元璋神牌,燕兵不敢再用炮擊,濟南城得以儲存。
相持之間,鐵鉉又常常出其不意,派驍勇軍卒白天黑夜從城內突出,騷擾襲擊燕兵,搞得這群疲憊之師無可奈何,多被殺傷。
朱棣憤甚,計無所出。和尚道衍勸言,認為燕兵師老兵疲,應回北平再圖後舉。朱棣聽勸,班師回北平。
鐵鉉及明將盛庸等乘勝追擊,收復德州等地,兵威大振。
建文帝下詔,擢鐵鉉為兵部尚書(齊泰當時已卸任),協助盛庸準備北伐燕軍。
1400年10月,建文帝下詔,命大將軍盛庸統平燕諸軍北伐。副將軍吳傑進兵定州,都督徐凱等人屯於滄州。
11月,燕王朱棣聽說盛庸向北平方向進發,便想先發制人進攻滄州,又怕明軍有備,就對外揚言要出征遼東的明軍。
燕軍將士聽說又要大冷天去遼東作戰,皆鬱鬱不樂。
行至通州,張玉、朱能等將入帳,勸說燕王:“現在大敵當前,我們卻提軍遠征遼東苦寒之地,士卒離心,恐怕師出不利。”
朱棣屏去旁人,對二將說:“現在明將盛庸駐軍德州,吳傑、平安守定州,徐凱和陶銘在滄州築固城池,相互倚持為犄角之勢。我們現在出軍,實際上是要去奇襲滄州。德州、定州城堅牆厚,肯定不能攻下。滄州城潰塌日久,現在天寒地凍,明軍築固城牆的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