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他參加領導機關的工作,不然,在目前將削弱我們的地位。”可見,他是在得不到信任的困難條件下重新出來工作的。
毛澤東一出來主持臨時中央政府的工作,首先抓的是要使人民委員會的機構正常運轉起來,解決各部的散亂問題,以實現打破國民黨當局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的任務。二月二十六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舉行第三十五次常會,決定:
“一、議決對國民黨軍閥向蘇區與紅軍的大舉進攻大燒大搶及經濟封鎖(尤其是斷絕食鹽)的殘暴政策,呈請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電全國,號召全國工農群眾,堅決反對,一致的來粉碎敵人的進攻,推翻帝國主義國民黨的統治,只有這樣才能將敵人燒殺搶劫及經濟封鎖的野蠻殘暴政策歸於消滅。
二、議決呈請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向富農募捐,以充實粉碎敵人四次進攻的戰費。
……
七、為加強中央各部的工作,議決責成各部迅速召集各部會議,以檢閱過去工作,討論今後行政實施方針,並健全各部組織。”①
會後,毛澤東、項英等釋出臨時中央政府為打破敵人對蘇區的經濟封鎖告群眾書,號召蘇區民眾,在中央政府領導下,用一切力量幫助前方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同時加緊春耕,設法輸出本地土產、輸入油鹽洋布,並集股組織消費合作社,有組織地進行買賣,來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在臨時中央政府各部工作開始正常運轉起來後,毛澤東立刻抓緊督促檢查,健全各種工作制度,要求各部制定工作計劃,每月向人民委員會報告工作。如:責成教育部即日頒發各級教育部的組織綱要,健全教育行政系統;責成土地部立即檢查各地的春耕運動情形;責成國民經濟部即日起草組織綱要及目前工作方針等。這樣,政府各部日益發揮起各自的職能作用。
這段時間內,周恩來、朱德在前線,頂住了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一再命令他們強攻南豐的壓力,率領紅一方面軍在黃陂和草臺岡先後打了兩次成功的大兵團伏擊戰,共殲滅國民黨軍隊近三個師,二萬八千人,其中包括陳誠的精銳部隊,取得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第四次“圍剿”的巨大勝利。
局勢本來正在向有利方面迅速轉變。但是,進入中央蘇區的臨時中央卻置這些於不顧,反而在“進攻路線”的旗號下,聲勢浩大地批判起所謂“羅明路線”來。他們抓住羅明一月下旬向省委所寫的《對工作的幾點意見》,在二月十五日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閩粵贛省委的決定》(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間,閩粵贛特委改為臨時省委,不久由羅明任書記。第二年二三月間,福建黨代會上成立福建省委,羅明任省委代理書記。此處所說閩粵贛省委實際上是福建省委。)指責省委內“小部分同志中,顯然形成了以羅明同志為首的機會主義路線”,決定“在黨內立刻開展反對以羅明同志為代表的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並撤銷他的省委代理書記職務②。省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等,隨後也被撤職。
接著,臨時中央又開展反對江西的“羅明路線”,主要是批判鄧小平、毛澤覃、謝維俊、古柏。他們中的幾個中心縣委書記,在“贛南會議”上就曾公開同中央代表團爭論,不同意對毛澤東的批評。以後,他們又依據實際情況,在軍事上主張“誘敵深入”來消滅敵人,不贊成把敵軍擋在根據地大門外硬拼;在工作上主張對根據地的中心區和邊緣區應當有所區別;在土地分配上仍然堅持“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等。從而被認定是“江西羅明路線”的代表人物,被指責為“對革命悲觀失望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逃跑退卻路線”,“對於四中全會後的新的中央領導表示極端不信任”③。接著,又把蕭勁光當作紅軍中的“羅明路線”代表來批判,開除黨籍和軍籍,還判了刑。十幾年後,博古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說道:
“蘇區反對羅明路線,實際是反對毛主席在蘇區的正確路線和作風。這個鬥爭擴大到整個中央蘇區和周圍的各個蘇區,有福建的羅明路線,江西的羅明路線,閩贛的羅明路線,湘贛的羅明路線等等。這時的情形可以說:‘教條有功,欽差彈冠相慶;正確有罪,右傾遍於國中。’”④
毛澤東一九三六年九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講到這個問題:
“對幹部問題,我只講到一個問題,如羅明路線,究竟是怎樣了,到現在還沒有明顯指出。他只是工作上的問題,不是路線問題。再還有些做了一件好事,還要說他是做了一件壞事。如羅明路線在江西,更是說得過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