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頁)
要,與朱、張面商後提供給中央軍委。”(36)朱德、張國燾率領紅軍總部在十月二十三日抵達打拉池,同先期到達的彭德懷會合,共同商討由彭德懷擬製的寧夏戰役計劃,表示“完全同意”。這個計劃規定由紅一、四方面軍分兩路西渡黃河奪取寧夏:一方面軍主力先“略取靈武、金積沿黃河南岸地區,爾後渡河”;四方面軍以三十軍、四軍渡河,控制黃河左岸,攻擊中衛,“吸引馬鴻逵主力向中衛增援”,以配合一方面軍的行動。
為什麼紅軍在這時準備發動寧夏戰役?這同毛澤東五月八日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建立西北國防政府的設想有關,也同當時陝北的糧食和武器給養十分困難、很希望得到共產國際援助有關。毛澤東在六月二十九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曾寫到:“從總的戰略上看,無論站在紅軍的觀點上,站在紅軍與其他友軍聯合成立國防政府的觀點上,打通蘇聯解決技術條件是今年必須完成的任務。”“紅軍接近蘇聯的道路有二:一是寧夏及綏遠西這一條路,距離較近,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缺點是恐怕不易造成根據地。但如能給馬鴻逵主力以打擊,一個時期的立足是可能的。二是甘涼肅三州這一條路,能造成鞏固根據地,缺點是距離較遠,某些區域人口稀少,行軍宿營恐怕有些妨礙。”“遠方電臺已通,中央的報告已發出,不久當有回電。關於西渡問題,當日內徵求遠方意見。茲先徵求你的意見。”(37)以後,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負責人在兩條道路中更多地傾向於先取寧夏。九月十四日,他們給朱、張、任的電報中說:“國際來電,同意佔領寧夏及甘肅西部,我軍佔領寧夏地域後,即可給我們以幫助。”(38)十九日,毛、周、彭致電朱、張,就十分明確地提出:“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因寧夏是陝、甘、青、綏、內外蒙,即整個西北之樞紐,且國際來電說,紅軍到寧夏地區後給我們幫助,沒有說甘西。”(39)十月十九日,毛澤東、周恩來致朱、張電中又囑咐:按照軍委《十月份作戰綱領》已到黃河渡口的“三十軍渡河,以至少備足十個船開始渡為宜”。“二十號開始渡河問題是否推遲數日。”(40)
在收到朱、張、彭十月二十三日所制定的寧夏戰役計劃後,毛澤東當夜十二時覆電同意這個戰役計劃,同時因國民黨的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三個軍和關麟徵部一個師已迅速北上,在電報中又強調指出:“胡、毛、王、關業佔大道,如繼續北進……則我處南北兩敵之間,非擊破南敵無法向北”,“目前先決問題是如何停止南敵”。(41)二十四日夜半,紅三十軍開始渡河,第二天全部渡完,控制了河西一片土地。這時,胡宗南等部在飛機掩護下向紅軍陣地猛撲,已先後佔領會寧、通渭、靜寧等地,向朱、張、彭所在的打拉池進逼。二十五日,毛澤東、周恩來急電朱、張、彭等:“根據敵向打拉池追擊及三十軍已渡黃河的情況,我們以為今後作戰,第一步重點應集註意力於擊破南敵,停止追擊之敵。”“不停止南敵,將使爾後處於不利地位。第二步重點集註意力於向北”。(42)二十六日,已隨紅三十軍到達黃河渡口的紅九軍,經中央軍委同意後過河。四方面軍指揮部一起過了河。二十七日,朱、張致電徐向前、陳昌浩,轉達中央軍委指示,並說:“四方面軍除三十、九兩軍及指揮部已過河外,其餘各部應停止過河。”(43)三十日,國民黨軍關麟徵師向靖遠突進。看守渡口的紅五軍無法向打拉池靠攏,就奉朱德、張國燾的命令,也撤到河西,看守船隻,休整待命。這樣,河東和河西兩岸的紅軍被國民黨軍隊割斷。
十月二十八日,中央軍委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劉伯承任參謀長,統一指揮三個方面軍抵禦南敵北進。根據這個要求,彭德懷在十月三十日下達經中央軍委批准的海(原)打(拉池)戰役的部署,規定紅一方面軍六個師、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準備從東西兩面殲滅胡宗南先頭部隊一至兩個師;其餘部隊鉗制毛炳文、王均二部。同一天,張國燾卻命令四方面軍兩個軍後撤,使海打戰役的部署未能實現。這個計劃沒有實現,對阻滯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北上、重新恢復河東河西紅軍部隊的聯絡,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中央軍委隨後致電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任弼時:“一切具體部署及作戰行動,各兵團首長絕對服從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同志之命令。軍委及總部不直接指揮各兵團,以便適合情況不影響時機地戰勝敵人。”(44)彭德懷指揮紅一、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由同心城李旺堡一線東移,待機殲敵。
由於國民黨胡宗南等部進展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