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頁)
們提出最後通牒式的兩個方案:(一)服從“剿共”命令,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全部開到陝甘前線作戰;(二)如不願“剿共”,就將東北軍調往福建,第十七路軍調往安徽,讓出陝甘,由中央軍“剿共”。張學良、楊虎城無法接受這兩個方案,痛哭流涕地向蔣介石“苦諫”,反又遭到蔣介石的嚴厲訓斥。這就把張、楊逼到了絕境,加上西安各界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推動,終於驅使張、楊下定決心,採取非常手段,實行“兵諫”。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和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十多名軍政要員,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沈鈞儒、鄒韜奮等,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中國共產黨事先並不知道西安事變將要發生。事變發生的當天清晨,張學良致電毛澤東、周恩來說:“吾等為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及重要將領陳誠、朱紹良、蔣鼎文、衛立煌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復。”(25)稍後,張學良、楊虎城又聯名電邀中共中央派人來西安共商大計。中共中央接到張學良電報後,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朱德、張國燾等在毛澤東住的窖洞裡開會,商量處理西安事變的方針政策。毛澤東、周恩來在同一天覆電張學良:“提議立即將東北軍主力調集西安、平涼線,十七路軍主力調集西安、潼關線。”“紅軍擔任鉗制胡(宗南)、曾(萬鍾)、毛(炳文)、關(麟徵)、李仙洲各軍。”“恩來擬來兄處協商大計,如何盼復。”(26)
十二月十三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局會議。因為西安事變的發生很突然,情況還不很清楚,有待進一步瞭解和觀察,會上對許多重大問題只是交換意見,需要在進一步弄清情況後才能作出決斷。毛澤東先發了言,最後又作了結論。他在發言中提出一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對這一事變的態度怎樣?應該擁護,還是中立,或反對?應該明白確定,是不容猶豫的。”他斷言:“這次事變是有革命意義的,是抗日反賣國賊的。它的行動,它的綱領,都有積極的意義”,“就是在他的自衛的出發點上也是革命的”,“是應該擁護的”。他說:蔣介石最近立場雖是中間的立場,然在“剿共”一點上還是站在日本方面的。這一事變的影響很大,打破以前完全被蔣介石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使他部下分化轉到西安方面來,同時也要估計到他的嫡系胡宗南、劉峙等進攻潼關,威脅西安。在蘭州、漢中這些戰略要點,我們應立即部署兵力。他當時的設想是:“我們應以西安為中心的來領導全國,控制南京,以西北為抗日前線,影響全國,形成抗日戰線的中心。”他著重提出:“我們的政治口號:召集救國大會。其他口號都是附屬在這一口號下,這是中心的一環。”(27)與會者還有九個人發了言,其中講得最激烈的是張國燾。他說:“在西安事件意義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蔣。”“內亂是不是可免?這是不可免的,只是大小問題。”“因此,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應該討論怎樣來實現。”(28)
張聞天不同意這個意見,說:“我們不採取與南京對立方針。”“儘量爭取南京政府正統,聯合非蔣系隊伍。在軍事上採取防禦,政治上採取進攻。”(29)毛澤東在作結論時說: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歷史事變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前途擺著許多通路,同時也有很多困難。敵人要爭取很多人到他們方面去,我們也要爭取很多人到我們方面來。針對張國燾“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蔣”的說法,毛澤東強調:“我們不是正面的反蔣,而是具體地指出蔣的個人的錯誤,”“又要反蔣,又不反蔣,不把反蔣與抗日並立。”(30)當天中午,毛澤東、周恩來再次電告張學良:“恩來擬來西安與兄協商爾後大計,擬請派飛機赴延安來接。”(31)周恩來等先到延安,十七日乘坐張學良專機抵達西安,協助張學良、楊虎城處理事變。
周恩來在十七日到達西安,立刻同張學良面談,且於當夜致電毛澤東並中共中央,報告國民黨中央軍劉峙部已以五個師入潼關、逼渭南。“張擬以楊部控西安,東北軍主力集渭水北備戰,決戰必使紅軍參加。”他已同張學良商定紅軍南下延安、慶陽一線接防。電報中還報告說:蔣鼎文已釋放,持蔣介石信令停止內戰,宋子文明日來西安。“我們商定條件:(一)停止內戰,中央軍全部開出潼關。(二)下令全國援綏抗日。(三)宋子文負責成立南京過渡政府,肅清一切親日派。(四)成立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