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頁)
腳,喪失獨立自主和必要的戒備,那就會上大當,就會犯右的錯誤。
對應該怎樣處理這種複雜的關係,毛澤東在抗戰中期所寫的《農村調查》的跋中作了很好的概括:“現在的政策,是綜合‘聯合’和‘鬥爭’的兩重性的政策。”“不是‘一切鬥爭,否認聯合’,也不是‘一切聯合,否認鬥爭’(如同一九二七年的陳獨秀主義那樣),而是聯合一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社會階層,同他們建立統一戰線,但對他們中間存在著的投降敵人和反共反人民的動搖性反動性方面,又應按其不同程度,同他們作各種不同形式的鬥爭。”
這裡,不容易的是怎樣根據變動著的情況,靈活地處理聯合和鬥爭的關係,怎樣恰當地掌握好兩者關係中的“度”。沒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豐富的鬥爭經驗,是很難把它處理好的。
一九三七年二十二日,也就是日本向上海發動進攻後四十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周恩來在七月廬山談判時向蔣介石提交的《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團結救國的必要。這是一件大事,標誌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對《宣言》的發表和蔣介石的談話,毛澤東立刻毫不含糊地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我們宣言及蔣談話宣佈了統一戰線的成功,建立了兩黨團結救國的必要基礎。”①“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②同時,他也敏銳地察覺蔣介石談話中表現出的“自大主義”,表示“未免遺憾”③。他指出,現在成立的統一戰線,還不是一個充實的堅固的統一戰線。表現在蔣介石方面的是:在抗日問題上的始終不肯接受中共反覆提出的發動民眾的全民抗戰的政治主張;在兩黨關係上,既想借重共產黨的力量,又不肯平等相待,對確定兩黨合作形式與制定共同綱領採取消極態度。毛澤東認為,這種狀況不改變,統一戰線可能流於形式,不能真正擔負起領導中國爭取抗戰勝利的責任。
《宣言》發表一週後,毛澤東為《解放》週刊撰寫《國共兩黨統一戰線成立後中國革命的迫切任務》(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題目改為《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毛澤東在文中指出:“中國的革命,自從一九二四年開始,就由國共兩黨的情況起著決定的作用。”他說:從西安事變以來,“起了變化的東西是有的,並且是很大的,這就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是,廣大的民眾還沒有被髮動,國民黨的統制政策依然沒有改變,從而暴露出嚴重的危機。“抗日需要一個充實的統一戰線,這就要把全國人民都動員起來加入到統一戰線中去。抗日需要一個堅固的統一戰線,這就需要一個共同綱領。”“共同綱領是什麼呢?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共產黨在八月二十五日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這個十大綱領,符合於馬克思主義,也符合於真正革命的三民主義。這是現階段中國革命即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的初步的綱領,只有實行了它,才能挽救中國。”他還提出:“然而要實行三民主義和十大綱領,需要實行的工具,這就提出了改造政府和改造軍隊的問題。”④
十月二十五日,毛澤東會見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他在答問中,充分肯定中國抗戰的成績是有的,而且是偉大的;同時也指出幾個月抗戰中暴露的弱點:“這首先表現在政治方面。這次參戰的地域雖然是全國性的,參戰的成分卻不是全國性的。廣大的人民群眾依然如過去一樣被政府限制著不許起來參戰,因此現在的戰爭還不是群眾性的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而不帶群眾性,是決然不能勝利的。”⑤
他還針對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等散佈“中國在打了敗仗之後再也無力抗日”的民族悲觀主義論調,提出“克服投降主義”問題。
這時中國共產黨內,在對待國共關係的問題上,一種錯誤觀點正在滋長髮展。這種“右的觀點,就是不主張區別”⑥。他們只看到國共兩黨一致的地方,而看不到兩黨在“全面抗戰”(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和“片面抗戰”(不要人民群眾參加的單純政府的抗戰)等根本問題上的原則分歧而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毛澤東指出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傾向。他說:“如果共產黨員忘記了這個原則性,他們就不能正確地指導抗日戰爭,他們就將無力克服國民黨的片面性,就把共產主義者降低到無原則的地位,把共產黨降低到國民黨。他們就是對於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和保衛祖國的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