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4 頁)
的政治局勢也正處在重大的歷史轉折時刻,開始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轉變。面對著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國內外各種矛盾,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黨內有統一的認識,對形勢作出科學的分析,制訂出正確的路線和策略。然而,黨內的思想並不統一。關門主義(也就是宗派主義)、冒險主義以及作為它們共同思想基礎的教條主義,仍然阻礙著黨的正確路線、策略的制訂和執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從思想理論的高度上加以解決,中國革命就不能前進一步。
陝北的相對穩定的局勢,國內翻譯出版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文章已能傳送到這裡,也都便於毛澤東有可能從理論上全面地回顧和思考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先後寫下《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著作,分別從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思想路線上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經驗教訓,剖析了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左”傾錯誤指導思想,及時地回答了黨所面對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並把這些現實問題提到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發展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奠定了黨的思想理論基礎。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是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結束後給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所作的報告。
在九一八事變後,特別是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後,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國際關係和國內階級關係都產生重大變化。“左”傾教條主義者在長時間內無視這種重大變化。毛澤東在報告裡,一開始便從千頭萬緒的現實生活中,十分鮮明地指明瞭當前主要矛盾之所在。他說:“目前的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全國人民的生存已受到嚴重的威脅。
毛澤東接著指出:“這種情形,就給中國一切階級和一切政治派別提出了‘怎麼辦’的問題。反抗呢?還是投降呢?或者遊移於兩者之間呢?”他指出:中國的工人和農民都是要求抗日的,而且是中國革命的最堅決的力量;小資產階級也是要反抗的。現在他們眼看就要當亡國奴了,除了反抗,再沒有出路;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他們具有兩面性:既不喜歡帝國主義,又害怕革命的徹底性,但在今天殖民地化威脅的新環境下,他們是有變化的可能性的。即使是國民黨營壘中,在民族危機到了嚴重關頭的時候,在日本炸彈的威力圈及於全中國的時候,在鬥爭改變常態而突然以洶湧的陣勢向前推進的時候,也是要發生破裂的。
基於對現實狀況的分析,毛澤東得出結論:“目前是大變動的前夜。”“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