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飛,飛著飛著就飛上天了。故《說文解字》講“習”的本意是“數飛也”,“數”在用作動詞的時候讀作shuò,表示屢次、反覆。“數飛”就是屢次、反覆飛翔,這是“習”的本意。我們想象一下,小鳥兒剛從蛋殼裡孵出來的時候,大鳥餵它食物,它就會撲撲撲地拍扇著翅膀去吃,它的翅膀任何時候都在動,都在學飛。幾周後小鳥兒就撲撲撲地飛起來了,但剛飛起來就落下去了,然後再飛,落下,再飛高,終有一天撲撲撲地飛上天空了。所以“習”的意思就是反覆飛。反覆飛引申為實踐的意思,時時刻刻去實踐,學習人生的大道就要時時刻刻去實踐它。我們講了一個理之後要在生活中身體力行,開始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我們反覆做,終於把它做好了。就好像我倆鬧了矛盾,我們學聖人之道,解決我們之間的矛盾,開始解決不好,但慢慢解決,緩和一點,再解決,再好一點,最後我們兩個關係融洽了,非常之好,這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關鍵在這個“說”字。“說”通“悅”,喜悅在心裡,沒有流露出來。因為我學了人生的大道,在反覆實踐它的過程當中,我自己受用了,得到了收益,這時只有我的內心才知道,這種喜悅是他人無法理解的,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指自己內心的喜悅。《論語》的第一句就是人要學習,學了以後還要反覆實踐。人只有學習人生大道,並實踐於人生中,真正地受用,才有內心的喜悅。
學而第一(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太婆也能說的話,我們來講一講它的深意。“有朋自遠方來”,關鍵在“朋”字。“朋”,在《說文解字》裡是沒有這個字的。最早這個字讀fèng,“朋”的古字是鳳凰的“鳳”,因為鳳凰飛翔的時候百鳥跟從,只要鳳凰一飛,所有的鳥都跟從它,百鳥之間相互就產生了感情,像朋友一樣。它們都跟隨著鳳凰,所以它們就是“朋”。“朋”就是指跟隨著鳳凰飛的鳥,因為跟隨鳳凰,故引申為鳳凰的學生。“朋”後來引申的意思就是“同師為朋”。而“友”和“朋”是不一樣的,同師為朋,同志為友。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叫“朋”,有共同志向的叫“友”。在座的各位都是我教的學生,你們彼此為朋,但是不一定是友,因為每個人的志向都不一樣。如果是一個老師教的,又有共同志向,那就是朋友。還有,有些人有共同志向,但不是一個老師教的,那麼他們是友,不是朋。“有朋自遠方來”,不是從近處來,注意,關鍵是“遠方來”。一個老師教那麼多學生,如果我和某個學生是鄰居,門挨著門住,他天天都能看到我,他來看我,我就不覺得很稀奇。而如果有一個學生在祁連山下住,一個在大草原,一個在廣西,他們從遠方千里迢迢來看望我。為什麼他們會千里迢迢來看望我?我們試想,只要讀過書的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很多老師,小學、中學、大學,不同的階段會遇到很多老師。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當中,真正給我們留下印象,值得我們一直記著並想去看望的老師並不多。所以真正的好老師是很少的,而能夠讓你一生都想到他、一生都想要去看望的,必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他有道德、有學問、有崇高的人生境界,這樣的人我們才會常常惦記著他,要去看望他。所以“有朋自遠方來”,第一層意思就是,一個老師的道德、學問、人生境界,他的學生、門生弟子認同併為之折服,他們才會去看望他。而且,他們才會跋山涉水,不辭勞苦,從千里以外去看望他。在古代沒有飛機、輪船、火車,從遠方來是多麼不容易。這一點就說明這個老師是不尋常的,肯定是有道的人,是一個思想深邃、有道德、學問的人,如此才贏得學生的青睞。“不亦樂乎”,“亦”字當“也”字講,不也是快樂的事嗎?不也是喜悅的事嗎?“樂”的象形文字是“”,是一個木架子,上面掛了一個鼓,代表樂器。這個字的本意應該是音樂的樂。樂以發和,音樂是調和大家的。大家累了、疲乏了、辛苦了,給大家奏樂、演戲,這時大家一下就快樂了。所以“樂”是由此引發出來的,音樂會引發出快樂,快樂從音樂中來。“樂”是喜悅流露在臉上,快樂不流露出來,在心裡面只有自己知道的就稱“悅”,寫在臉上看得見的就叫“樂”。來了客人,必定要出來迎接:“請坐,請坐,好久沒來了……”自然快樂也流露在臉上。如果來了客人,你只悅不樂,內心喜悅卻不說話,也不笑,只把客人望著,會讓客人十分不解:“我哪年借了他的米還了他的糠了?”弄得客人不敢進來,這顯然不是正常的現象。按正常情況,來了客人都是很高興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不是快樂的事情嗎?這裡指的就是你的道德、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