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問、人格被人所認同,被人所景仰的時候,你感到很高興,高興的是自己的有道有德。當一個人有道有德的時候,傳開了,弟子們紛紛從遠方來看他,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大。既然有這麼大的人格魅力,必定就傳開了,不脛而走,天下人逐漸都知道了,客人就天天都有。大家試想,偶爾有遠方的弟子來看你,你很高興。但如果天天都是這樣子,每天一起床外面排著隊都是客人,晚上要睡覺了,客人還沒會見完,這個時候你都還能夠樂,那才是真正的境界,不容易哦。一個人一旦有名了,他的道德、學問、人格傳開了以後,四方之人都想來看他。開始很純粹,是出於崇敬他的道德、學問、人格,可是後來不一樣了,人家就衝他這個名。懷著不同目的的人,懷著各種用心的人都來了。最初是來向他求學的,崇敬他的,來親近他的,後來有些人就是想來利用他,各種情況都有。這個時候你還能夠一直保持那種快樂的心境,不受外界的干擾,是更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你們以後都有可能成名人,天天都有各種人圍在你身邊,隨時都有人來朝見,如果還能夠保持一份快樂的心境,那就不簡單了。而且人還有分別心,當來的人越來越多,分別心就出來了。哦,這個客人重要,是某某領導,達官顯貴,趕快請到客廳裡上坐,好生接待;這個又是大老闆,要給我們投資,也要好生接待……對不同的客人態度就不一樣了。還有,從早接待到晚難免心煩,有時要發發火了,這裡吼兩句,那裡罵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個時候境界就真顯出來了。對來求見你的任何人,都要一視同仁,要保持樂,要有歡喜心,而不能生厭倦心,生分別心。有朋自遠方來,人容易樂,客人來多了以後,偶爾一兩次是可以樂的,天天這樣子你就招架不住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心都不變,說明你的心不被外物所動,你的那種從容、那種境界,在這個時候才真正體現出來。
學而第一(3)
第三句接著來了,更關鍵:“人不知而不慍”。你有道德、有學問、有境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別人都知道你,你就很高興。但你有道德、有學問、有境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就是沒有人知道你,沒有人理解你;或是知道了,卻不睬你、不用你;更有甚者,還要整你:你了不起啊,你這麼行,這樣有學問,那我非把你弄下來不可——嫉妒你,在這種時候,你還能不“慍”。這句的關鍵就是這“慍”字。“慍”就是惱怒,不慍,一點不懊惱,一點不生氣,不發怒,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這就更不容易了。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學問越高的時候,就難免會想,我都這麼好了,為什麼你們還不理解我呢?我都這麼有名了,為什麼你們還不用我呢?這種時候你還能一點不惱怒,是不是不容易啊?從古到今我們看,有多少人都在埋怨自己懷才不遇,埋怨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蹇?你看這個人和我初中同學,當時他才考六七十分,而我考一百分,可現在他過得多好啊,榮華富貴,我卻還在落難,不公平!懷才不遇,埋怨,這種情況是很多的。“人不知而不慍”,你知我、用我也好,不知我、不用我也好;理解我也好,不理解我也好,我都不生氣。其實,高處不勝寒,人的境界越高,能夠理解他的人就越少,就是這道理。所以孔子說:“知我者,其天乎!”知道我的大概只有天吧。不是眾生能知道你的,眾生都能理解你了,那眾生都是聖人了,這樣眾生也就不是眾生了。所以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點更不容易做到。而很多人,一般的人:我這麼努力、刻苦地學習,人品這麼高尚,可是就有人總在背後說我的壞話,我就想不通了;我對他們又好,我又這麼努力,他們還這麼說我,我心裡就不舒服了,惱怒了。如果在這個時候你還能安然地對待,所謂“稱譏譭譽尋常有”,你尋常對待,這些事才不會影響你的本心。“不亦君子乎”, 這才是核心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那麼什麼是“君子”呢?這是《論語》的一個核心,在第一段話裡就提出了“君子”的概念。
民國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雲:“《論語》者,所以教人學為君子也。”《論語》這部書就是教人學為君子的,什麼是君子呢?君者,尊也,“君”表示尊貴,尊貴的人。“子”,有德、有學、有貌的人,最關鍵是有德、有學,有沒有貌倒不重要,有貌當然更好,沒有貌,他還是了不起的。君子就是指尊貴的、有德有學的人。《論語》就是教我們學成為一個尊貴的、有德有學的人。以什麼為尊貴呢?以有道德有學問為尊貴。真正的君子能夠樂天知命,安常處順,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為外物所動,喜怒哀樂都不影響自己的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