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判斷與理解,也容易導致他們說出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例如,有個父親讓兒子去看看爐上的水是否開了。
兒子跑去一看,聽見水正呼呼地響,就回來說:“水開了。”
誰知父親跑去一看水並沒有“開”,就生氣地訓斥兒子:“你怎麼騙我?還學會了說謊,水根本就沒開嘛!”實際上這個孩子不是有意說謊,而是由於不知道“開水不響,響水不開”的生活常識而導致判斷的失誤。
三、自衛型說謊
有一個五歲的男孩將媽媽才買的模型汽車玩具弄壞了,就隨手丟進垃圾桶裡。
幾天後,媽媽發現孩子沒有玩模型汽車,就隨口問孩子:“你的玩具呢?”
孩子說:“壞了,扔進垃圾桶裡了。”
媽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厲聲追問了一句:“你說什麼?”
孩子一看母親由晴轉陰的臉色,一時之間,只能無所適從地改 口:“不知道……”
這個小男孩就是在“說真話要吃虧和受懲罰”的片面認知影響下,為了逃脫責任,進行自我保護而說謊的。
四、模仿型說謊
有些孩子說謊,其實就是父母和老師教導的。
例如:帶孩子乘車,為了省下車票錢,故意讓孩子變得“矮”一些;有客人來電話,父母因故不願應酬,就讓孩子回覆不在家,於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誠實的謊言:“我爸爸說他不在家。”
有的老師一高興,就許諾某日將帶學生去郊遊,學生歡呼雀躍,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卻又找藉口不去了。這時孩子心中就有了不平衡感,自己一向尊敬的師長也會說謊,久而久之,這種想法也漸漸影響自己的言行。
五、品質型說謊
不斷說謊(2)
這類孩子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編造謊言,企圖矇混過關,騙人相信。
例如,一位女孩在鄰居家玩耍時,看上鄰居一隻精緻的髮飾,想將它佔為己有,於是趁別人不在時就偷偷地將髮飾拿回家去,卻對媽媽說髮飾是從地上撿到的。
這是由於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又剋制不住自己的佔有慾,於是便用謊言來逃避父母的責備,達到佔有這種東西的目的。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說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裡很盛行,要使兒童不看到不聽到別人說謊非常困難。孩子經常看到、聽到別人說謊,又怎麼會不學?”
因此,我們父母和師長應以身作則,切不可為了達到某種暫時的目的而欺騙孩子,對孩子說謊,處理事情時應對孩子說真話,耐心地講解道理。
此外,對孩子許下的諾言要實現,做到言而有信。萬一忘記或無法實現時也應該向孩子道歉並說明原因,這樣對改正孩子的說謊行為才有幫助。
從前有一位賢明而受人愛戴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
國王只有一個女兒,她已到了結婚的年齡,於是他決定,在全國中挑選一位女婿,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
國王選女婿的標準很獨特,給適合人選的青年們每人發一些花種子,宣佈誰如果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誰就成為他的女婿。
青年們領回種子後,開始細心地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有個名為漢生的青年,也整天細心地培育花種。但是,過了十天、半個月、一個月,花盆裡的種子連芽都沒冒出來,更別說開花了。苦惱的漢生去請教母親,母親建議他換掉泥土,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到了,無數個穿著整齊的青年們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
國王環視著爭奇鬥豔的花朵與英俊的青年們,但卻沒有像大家想象中開心。
忽然,國王看見端著空花盆的漢生。他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裡,垂頭喪氣,國王把他叫到面前,問他:“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
漢生難過地述說自己如何細心栽培,但種子怎麼也不發芽的經過,還說,他想這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花園中偷過一隻蘋果。
沒想到國王的臉上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並且高聲說:“孩子,我找的人就是你!”
“為什麼?”大家不解地問國王。
國王說:“我發下的種子全部是煮過的,根本就不可能發芽開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