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書館看書時,母親的話便在耳邊響起:“牛頓和瓦特在學校都不算是優秀的學生,可是他們並不灰心,仍然繼續不斷的努力,最後終於發明了對人類有用的東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媽媽相信,你也可以發明東西。”母親的話一直鼓舞著他,使他不斷地向艱深的學問挑戰。愛迪生在心中發誓:“我一定要好好用功,將來成為牛頓和瓦特那樣的偉人。”
愛迪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地追求知識。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長了,上底特律的圖書館去看書成為愛迪生十分開心的事。不論颳風下雨,也不論身體多麼勞累,他都堅持不懈,從不耽誤。由於他天天去圖書館,他和圖書館人員也就熟悉起來。一天,管理人員問他讀過多少書了?愛迪生說:“我已經讀完第一架上的兩層書了。”管理人員聽後,不禁哈哈大笑,然後嚴肅地說:“我看你先後讀的這兩本書,內容是毫不相干的呀!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愛迪生說:“我是按照書架上的次序讀的。我想把這裡的藏書全部讀完。”管理人員非常佩服年輕的愛迪生讀書的毅力,但認真地勸他:“你的精神真令人欽佩,但讀書要有個明確的目的,什麼書都看,效果不好。你以後應選定一個目標,圍繞著這一目標看書才好。”管理人員的勸告,使愛迪生深受啟發,他開始懂得了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的道理。從此,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並注意學習方法。
愛迪生立志:“長大後,我一定要蓋一間很大的研究所,裡面有這麼大的圖書館和這麼多的藏書。”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愛迪生一回到休倫港,就開始認真地做他的實驗。
雖然一天的工作已使他精疲力盡,但是一回到地下實驗室,他就忘記了身心的疲勞,埋頭做實驗,如果有搞不懂的地方,他就記在筆記本上,第二天再到底特律的圖書館去查詢有關資料。
有時,他在圖書館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新的實驗方法,回到休倫港,他就用新的方法從事實驗。他完全陶醉在這種全新知識的領域中。
1860年,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屆總統。1861年,美國圍繞解放黑奴問題,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時愛迪生已經15歲了。
當時美國的鐵路已很發達,但火車仍是舊式的,也就是由儲藏室、抽菸室和載客室3節車廂組成一列火車。其中儲藏室又分成3個房間,一間放貨物和行李,另一間放郵件,還有一間是休息室。這間休息室由於空氣不流通,所以並沒有人到這裡來休息,它就成了一個空房間。
阿爾做化學實驗必須等他回家之後才能在地下室做,因為他每天回家很晚,所以感到時間不夠用。於是阿爾想到用車內空閒的時間來做實驗。
“如果把休息室改為實驗室的話,在返回休倫港的途中,我就可以嘗試這項實驗了。”
一有這種念頭,愛迪生便迫不及待地想實現。但是火車的列車長是個少言寡語的人,他一直找不到機會和他商量。愛迪生只得靜靜地等候良機。一天早上,那位列車長見到愛迪生,便微笑地向他打招呼:“早安!怎麼這麼早就在休息,是不是報紙全賣完了?”“謝謝你,全賣完了……列車長……”
愛迪生認為這是最好的機會,因此鼓起勇氣繼續往下說:“列車長,我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
“到底是什麼事?”
“我想借用那間空的休息室,不知道可不可以?”
“你要那間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做什麼?當然可以借你使用,不過你要小心使用才行,不然一有損壞,我就不好向上級交待。”
“列車長,真謝謝你!我明天就開始使用。”
愛迪生很高興,他鄭重地向列車長表示他由衷的感謝。愛迪生就這樣順利地借到了那間休息室。第二天,阿爾就開始搬了些實驗器材和藥品到火車上來做實驗。最初只有一點點藥品,他把賣報的錢全部用在購買實驗器材上,慢慢數目增加,變成一間完整的車內實驗室了。
他仍舊很賣力地賣著報紙,可是當他一進入實驗室,就忘記了外界一切的事物,專注在自己的實驗上。這時愛迪生雖然只有15歲,但是卻已具備了向新事物挑戰的精神。
一旦開始做實驗,就不能在列車內跑來跑去賣東西了,需要看住試驗管內的藥品反應。於是,阿爾又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個時代美國小學在星期天和星期六都放假,就讓閒著的孩子乘車,替自己賣東西。想到這辦法,阿爾馬上開始進行。孩子們也很樂意,因為他們能不花錢乘車旅行,又可以賺些零用錢。實行了這個辦法,阿爾在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