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頁(第1/2 頁)
【隋煬帝初開科舉時,分十個科目錄取人才,叫做“十科取士”,招募的物件既包括治理國家的人才、也包括貫徹法律的人才、創作詩賦的人才;】 【唐朝時期,科舉既有熟悉儒家經典的明經科,也有考才學的進士科,還有算科、書科,也是錄取各方面的人才; 宋朝前期,科考以辭賦為主,從王安石開始,科舉考試變成以經義為主;】 【到了明朝,科舉考試依然是以經義為主,而且被侷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書”、“五經”裡,以“四書五經”出題,要求考生以“四書”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須要帶“聖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間,科舉進入八股時代,科舉靠文章必須根據八股八段的程式化寫作——這也正是傳到清朝,被後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這是誰這麼愚蠢?八股取士,你這是偷懶!”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並列在隋煬帝的旁邊,還是不如對方,朱元璋深以為恥! 李世民大開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寫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寫八股文,誰適合去兵部,誰適合去吏部,這怎麼看??? 劉徹摸了摸下巴,覺得後世也不是什麼都先進,這科舉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說,八股取士也不是誰能會寫八股文的,八股文寫得好,那都是人才。】 【話雖然沒錯,但是一個國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覺得可怕嗎?】 明朝考生也瘋狂點頭:他們也不想! 正是因為嚴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屢屢落榜,這八股文難度很大,為難了不少原本更擅長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說幾l個八股取士的後遺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館無以為繼,科舉不考外語,漸漸的沒人學習,導致沒有了懂外語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邊”政策,連日語、蒙古語、朝鮮語的人才都沒有。 到萬曆年間,援朝戰爭時,朝廷竟然找不到懂外語的人,四夷館幾l乎快倒閉了!最後朝廷只能臨時從寧波找了一個書生。】 朱元璋閉上眼睛,第一次有了逃避心理。 他並非不知道外界的威脅,也並不是要完全不去關注外面的世界,四夷館屬於禮部,就是專門學外語、做外交部門,想不到竟然會沒落到快倒閉了! 朱元璋現在很想問問,後世的子孫到底是怎麼想的! 日本倭寇騷擾大明那麼多年,一直到明末還有百姓自發組織去抗倭寇,朝廷竟然沒有會日語的官員! 【其次,欽天監無人。 在東漢張衡發明渾天儀,元朝郭守敬編制《授時歷》,而明朝欽天監沒有任何科研成果,也無力創新,用得竟然還是元朝的《授時歷》。這有一個可怕的後果,就是曆法不準!】 朱元璋頓時更緊張了。 明初,現在也在用《授時歷》! 【從元朝到明朝中後期,《授時歷》已經用了三百多年,預報和計算出現了很多問題。 從開始的小錯堆積到後來,時間誤差越來越大,連農耕的時辰都不準,比如南方的立春和北方的立春因為地理氣候不同,原本不同,需要曆法農時來參考。還有月食日食,計算錯誤會導致民心大亂,這原本是欽天監來觀測天象的責任。】 【而且作為宗主國,是要給藩屬國頒發曆法,明朝給藩屬國頒發的歷法不準,藩屬國還會怎麼看宗主國?天子的正統性、朝廷的合法性都會受到質疑,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事件。】 【歷朝歷代都很重視欽天監,重視曆法,不僅僅是因為華夏重視農耕,也因為這關係帝王的合法性。】 這一波,元仁宗笑了:“中原的漢人皇帝也不過如此,還用我們的歷法,還用錯了,哈哈!” 說完,他對郭守敬大加讚賞:“郭愛卿做得不錯,賞!” 【崇禎年間,崇禎皇帝開始啟用以徐光啟、湯若望為主的團隊修正曆法,可惜已經遲了,這個曆法到了清朝順治時期才得以頒佈,因為以西方傳教士為主,實際上最初它有另一個名字《西洋曆法新書》。】 朱元璋氣到咬牙切齒:“修曆法!大明必須有自己的歷法!現在就修!” 已經到末年才修,修了還便宜清朝,這是多麼汙辱人的事! 【為什麼明朝不自己修歷?】 【因為閉關鎖國和無人。】 【郭守敬修《授時歷》,和團隊吸收了色目人、阿拉伯人的資訊,把天文觀察站建立在北到貝加爾湖,南到海南島,東到朝鮮,西到甘肅、雲南等遍佈了大江南北的地方,《授時歷》才得以完成。】 【明朝的文人一個個在沉迷八股文、在搞黨爭、文鬥,誰去建立天文觀察站?】 徐光啟看到天幕提到自己,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