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頁(第2/2 頁)
得到貫徹,也是朝廷的推廣不足? “普法,開啟民智,原來‘法’也可以如此重要。”扶蘇喃喃自語,再一次對“法”有了新的認識。 他下意識抬頭看向父親,還沒開口,嬴政已經看出他所想,淡淡說道: “現在大秦有紙,也可以普法。” 扶蘇第一次主動伸出對法家的橄欖枝:“此事,兒臣願往。” 李斯驚訝地看了一眼扶蘇,他不是親近儒家的嗎? 連儒家大臣也震驚了,扶蘇這是怎麼回事,要背儒投法嗎? 想到這裡,淳于越狠狠瞪了一眼李斯:肯定是這個先學荀子後學法家的傢伙影響的! 嬴政卻對扶蘇的這一舉動很滿意,微微笑了笑:“可。” 扶蘇受到鼓舞,更加振奮了。 這說明,他的選擇沒錯! 【春秋戰國前後歷經了五百餘年,這五百餘年雖然戰爭不斷,是天下大勢的重要蛻變期,是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的重要轉折期,是古代經濟政治制度的歷史鉅變期,同時也是文學的鉅變期。】 【以春秋戰國為分割點,在此之前,商周時期的學術文化交流一直為王室和諸侯貴族所壟斷。商朝是“為殷先人,有冊有典”,周朝是“備物典冊,官司彝器”“藏於盟府”。】 【商周時期,文化屬於壟斷資源,文學創作大多附庸於王室諸侯,就比如我們現代能看到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記錄諸侯貴族或者王室的祭祀、戰爭、農作等活動。】 “別說庶民百姓,連我們很多也不知道。”大秦的朝臣,有出身不高的,比如李斯,也有世家貴族,但許多依然不認識甲骨文和金文。 或許先祖的先祖曾經認識,但也是極少數。 文字沒法傳承下來,也讓那古老的歷史大部分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只有極小部分流傳下來,能從後世的文獻資料中窺見區域性。 【也因此,商周時期並沒有出現擁有獨立人格和自覺創作精神的個體作家,也沒有誕生出蘊含個人思想情感的文學作品。】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很多個“第一”。】 說到這裡,許多文人振奮了起來,開始為各自喜愛的文人吶喊: “孔聖人!天不生孔子,萬古長如夜!”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老莊!” “屈原!” …… 一時間,熱鬧的如同後世的偶像粉絲掰頭。 【我們說過“百家爭鳴”,今天不僅僅說“百家爭鳴”。】 【屈原是華夏的第一位偉大詩人,在秦楚相爭的年代,哪怕自己一心向楚殫精竭力,提倡“美政”,依然被楚懷王疏遠、流放。屈原在逆境中寫下《離騷》《九歌》等楚辭體的詩篇,成為了華夏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華夏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