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頁(第1/2 頁)
“這說明他不喜歡扶蘇,就喜歡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說八道!” 爭議中,街頭又是一頓口水打仗,對噴的有理有據。 【當時的部分齊魯儒生還非常反對始皇帝泰山封禪,認為始皇帝沒資格,封禪時遭遇狂風暴雨,儒生一個個冷嘲熱諷。但卻不知,這並不僅僅是為了誇耀功績。】 【封禪,是祭祀泰山的禮法。在泰山頂上築土祭祀稱作“封”,在泰山山麓掃梁父之土稱為“禪”。】 【秦國其實並沒有封禪之禮,封禪是齊魯地區的土地祭祀,齊魯大地以泰山為國家中心。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很大一個政治訊號,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從此之後,華夏後世的征服者都開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扶蘇震驚地看向父親:這個一直被儒生詬病勞民傷財的封禪,竟然不是為了誇耀功績? 連淳于越也是以一種陌生而驚訝的眼神看著帝王:難道,他們真得是目光太狹隘了? 嬴政面無表情,手指交叉,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看得出來很放鬆,心情不錯。 【那些儒生可能以為,全世界都這樣,但是從四大文明古國只有華夏的前面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並不是。征服一個文明之後直接覆蓋其所有文明和歷史才是常態。】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進入了黑暗矇昧時期,因為曾經的古羅馬古希臘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帶來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卻沒能力發展,於是有了持續上千年的矇昧時期,直到文藝復興。】 【而歐洲的文藝復興,正是在曾經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華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發展而來的。】 那些依然留在齊魯之地、不肯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沒有被點名直接罵,但是這樣的說法,讓他們更加臉紅。 而已經前往咸陽的儒生,彼此對視一眼,面色微紅的跟其他百家解釋:“也不是所有儒生都這麼迂腐的。” “帝王與我們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樣的。”曾經與之經常互相對罵的墨家弟子主動安慰道,“你們在陛下封禪經歷了狂風暴雨還冷嘲熱諷,這都沒有被殺,足以說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們連連點頭。 對比一下後世動不動文字獄,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歡淳于越,還讓他當扶蘇的老師。”說話的名家人很羨慕,雖然他知道那是因為淳于越的確博學多才、人品也還不錯,但那可是皇長子,看如今陛下的態度,妥妥的大秦繼承人,當未來皇帝的老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不喜歡!” 【秦始皇將十二萬富戶遷徙至都城,這同樣是後世帝王效仿的創舉之一。】 【漢朝以長安為都城,周圍有五陵,於是將南方的富豪安置於此。唐朝時同樣遷移達官貴人於五陵,也就是唐詩中屢屢提到的“五陵少年”。】 【這樣一方面是為了限制地方豪強的勢力,將他們挪到天子腳下,離開自己的地盤,更便於皇權集中。另一方面對於集中資本繁榮都城,促進都城的經濟發展同樣重要,是大一統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強:“……” 是的,受傷害的都是我們。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業的重要性,他們最擔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壓,是秦亡之後亂軍抵達,一群豪強聚集在一起,豈不是一打一個準? 雖然知道有好處,還是忍不住會思念家鄉,在自己的地盤上才覺得更有安全感。 【此舉一開始遭到反對,但後來卻形成一種風俗,不僅華夏往後的朝代屢屢模仿,受到華夏文化影響的日本同樣受到影響,在以奈良、京都為都以及豐臣氏建設大阪時,江戶開府時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日後後世的天皇也紛紛效仿。】 【後來“秦”成為了強大的象徵,古羅馬稱呼大漢為“大秦”,大漢稱呼古羅馬為“大秦”,而歷朝歷代被封為“秦王”的都能征善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來也曾是秦王。” 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後裔? 這一波,大秦嬴麻了。 劉徹嘀嘀咕咕:“為什麼不是漢王?這大唐的子孫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爺爺:“自太宗皇帝之後,再也沒有人有資格受封為秦王。” 秦王,當能征善戰,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後大唐再也沒有人有資格被封為“秦王”。 【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說是大秦的文化影響力!】 【秦始皇代表著大秦的強大,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全世界!】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