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第1/2 頁)
匠人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這時看到院子外已經有人聞訊而來:“石頭,聽說你從山上拉的石頭就是那石鼓文?” 不僅是鄰居,很快城裡的商人也來了,甚至是地方官吏。 “交給朝廷,不然咱這小地方,誰都保不住!”娘子這時候精明地低聲說道,“用一個石鼓,換一個官職,這生意比換錢更好!” 匠人頓時眼前一亮,趁著在幫大哥照顧孩子的父母還沒反應過來,立刻應允了官吏,將石鼓獻給朝廷。 “好小子,有自知之明。”親自策馬趕來的地方官為匠人的識相十分滿意,也為自己啥也不幹白撿這一份功勞高興,拍拍匠人的肩膀,“放心,朝廷不會讓你失望的!” 匠人露出憨厚的笑容,彷彿真得只是一心為公。 官吏也不管他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從馬換了馬車,一路快馬加鞭,載著這寶貝的先秦石鼓文朝長安趕過去。 一路上,官吏一邊趕路,一邊依然在聽著天幕的內容。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最初,石鼓發現於唐初的陝西鳳翔,共計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官吏大喜:發現於唐初陝西鳳翔,現在是貞觀年間,這些石鼓果然是真的! 李世民同樣也很高興:“朕這算是有機會欣賞一下先秦古物了。” 【不過石鼓文的年代至今依然成謎。】 【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你可能會詢問,我們現代的技術難道還檢驗不出來石鼓文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文字嗎?】 【我們現代有這個技術,可惜石鼓文等不到了。】 【在時間與大自然的折磨下,石鼓刻石文字多殘。我們剛剛看到的拓片,是根據古人的記載模擬的。北宋時期,司馬池移其入鳳翔府學,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 天幕把博物館裡的石鼓放大,露出區域性,可以看到,大部分字跡模糊,甚至有的已經徹底一字無存,乍一看就是光禿禿的黑色石頭。 【而且,石鼓還遭遇過破壞。宋徽宗年間,因為趙佶喜歡古物,蔡京將石鼓文遷至汴京,後又遷入宮中稽古閣,以黃金填字,以示珍貴。】 “黃金填字???” 在宋朝以後的玄燁眼前一黑。 大清在宋朝後面,他還來不及看到古色古香的先秦古物,就這麼被蔡京禍禍了? 不光玄燁覺得不妥,天幕也是痛心疾首。 【同志們,千萬不要學啊!這跟現代那些沒有審美的業餘修復師亂給古文物塗色有什麼區別!】 荊咕先是放出現代那些失敗的文物修復,修復前,充滿了時間與歷史的沉澱,雖然殘缺有遺憾,但是寫滿了故事; 修復後,刺激的色彩,充滿了現代化學顏料的拙劣和業餘修復者的劣質審美,雖然看似完整,但是寫滿了歷史愛好者的憤怒! “後世的顏料看來不值錢。”劉徹看得一陣啞然,好半天才說道。 這樣鮮豔的顏色,是怎麼搭配出如此辣眼睛的效果的? 哪怕他不是宮廷畫師,也不擅長丹青作畫,也不至於沒有審美。 但是他懷疑,給這些文物上色的所謂修復師就沒有審美! 司馬相如閉上眼睛,喃喃道:“原來後世也不是什麼都好的……” 看看,這不是就露出破綻了。 【靖康之恥發生後,金人破汴京,將石鼓與宣和殿的金石書畫一同運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先是將石鼓放置在國子學,後又放置在孔廟大成殿門內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餘年。】 【抗戰初期,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石鼓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後西遷文物東歸南京,南京政府曾經想要將石鼓與其他文物一起遷往臺灣,但是因為石鼓特別重難以帶上飛機,逃過一劫,解放後石鼓重新回到北京,現存於北京故宮。】 玄燁長長嘆了一口氣。 “還是回到了故宮。” 雖然他現在還沒機會看到,但是好訊息是,石鼓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的紫禁城,也就是後世人口中的故宮。 而這樣歷盡千辛萬苦,其中隱藏的政治動盪,時代背景的艱難,讓玄燁只要稍作思考就觸目驚心。 文物還有人保護著,能一直存到後世,能平安回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呢? 有多少人在經歷過那些遷移、戰亂之後還能平安回到故土? 甚至是保護文物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