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是外敵,還是兄弟?
誰是忠臣
英宗不僅很難弄清誰是對手的問題,在誰是朋友,或者說誰是可仰仗的忠臣的問題上,也時時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宮幽居7年,又於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楊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擁戴下復登皇位,真可謂經歷了天上人間的劇烈變化。在這期間他寵信過一些人,重用過一些人,懲處過一些人。他寵信的人,有的斷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對他產生威脅,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統九年銅銃;他懲處的人,有的明知其對社稷有功,卻不得不如此,比如於謙。總之,任用非人,是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最大失敗之處,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
王振紀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統朝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據查繼佐《罪惟錄》說,王振“始由儒士為教官,九年無功,當謫戍。詔有子者許淨身入內,振遂自宮以進,授宮人書,宮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樂時入宮,因有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在英宗做太子時,王振就在身邊。王振善權術,能察顏觀色,深受英宗寵信,稱其為“王先生”。英宗即位後,命掌司禮監。在明代,司禮監太監有“內相”之稱,掌批紅,權力很大,可與內閣分庭抗禮。
有人認為王振是明代第一個權閹,是明代宦官專權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國伊始,規定內官不許習字,只供灑掃驅使。又令宦官不許干政,違者斬,並鑄鐵牌立於宮門之側。終洪武一朝,無宦官干政的現象。永樂朝情勢為之一變。靖難之役時,大批宦官投奔朱棣,報告朝中虛實,為朱棣奪取江山立有功績。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許讀書習字,逐漸委以重任,但仍未有專權現象。王振之得寵,與其是東宮舊人的身份很有關係,因為“出入起居之際,張太后像音聲笑貌,日接於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王振之後的劉瑾、魏忠賢都是這種情況。
正統初年,外廷有“三楊”,內宮有太皇太后張氏,王振尚處處小心,不敢囂張。張太后是位很有能力的女人,當年宣宗病逝前擔心英宗年紀幼小無法理政,特在遺詔中寫下“大事白皇太后行”,這在明代遺詔中是少有的。但是,張太后在正統七年(1442)去世,“三楊”也先後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無忌憚地弄權,大興土木,廣收賄賂,使用重刑,威勢傾朝廷。
英宗對王振信任有加,禮遇甚隆。他在給王振的敕書中說:“朕自在春宮,至登大位,幾二十年。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護贊輔,克盡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實多。”這封敕書的感情是真摯的,英宗從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處理冗雜的政務,使英宗對王振不僅信任,而且依賴。正統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慣例,宦官不能參加。英宗時刻不忘王振,宴會中間專門派人探視。使臣到時,王振怒氣正盛,說:“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乎?”使臣回報,英宗不僅不以為忤,反而不惜違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時,百官望風而拜。還有一次,王振見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無須,便說:“王侍郎何以無須?”王佑竟然回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從中可見王振權勢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邊。王振認為這是揚威遠方的機會,也是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機會,於是慫恿英宗貿然親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掃蕩漠北,因此不顧大臣們的勸諫,草率親征。結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寶座。王振也在這次戰役中喪生。關於王振的死因,說法略有不同。有人說是亂兵所殺,有人說是明將樊忠所殺,但英宗復辟後對王振念念不忘,說他英勇殺敵力戰而死,並用太監劉恆言賜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
明軍鐵頭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屬陝西)人,襲父職為寬河衛指揮僉事,後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時,石亨大敗,單騎奔還,受到處分,後來還是于謙推薦他掌管五軍大營。也先圍困北京時,他立有軍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時讓他代行祭祀大禮。石亨見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異心,聯合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密謀擁立英宗復辟,立不世功勳。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貞、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際發動政變,擁立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或“南宮復辟”。石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