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因交通斷絕,獨為向隅。梅公(校長梅貽琦)一走,主持無人,更落空矣。至於北平西郊,國軍已撤守,解放軍已來控制,而‘人民政府’的政工人員未到,清華大學並未正式接收,校政現由校務會議維持,生活問題不久即感困難。如果北平圍上兩三個月,大亂必起,情形不堪設想也。”這是他們當時最為擔憂的。清華同人只拿到12月的薪水,既沒有遣散費,也沒有遷移費,“共方尚未正式接收,經濟來源無著,同人均窘。有些人家已經沒有買蔬菜的錢,天天吃白菜而已。”
南方文化人日記中的金圓券
金圓券在北平、天津的生命,到1949年1月已經宣告結束。然而在南方,金圓券還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從竺可楨、夏承燾、顧頡剛、包天笑等老前輩的日記中,找到有關的記載。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生前常說:今天的日記到將來多少年後就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他的話應驗了。他們的日記,就是金圓券臨終前的病歷檔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竺可楨的記述
竺可楨(1890—1974)是氣象學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共達13年(1936—1949)。
他的自傳中說:“對於一般的國民黨員我是瞧不起的。不但是我自以為做科學和教育事業為清高,我從宋子文、孔祥熙的明目張膽貪汙行為,更覺得官是做不得的。”宋子文是他在哈佛大學時的同學,“功課很平凡”,做了財政部長,“數年之間頓成富翁”。竺可楨埋頭科學研究,不太關心政治,可對國民黨豪門的貪汙腐敗非常蔑視。
1948年11月8日他在日記中寫道:“近日物價狂漲,為向來所未有,米昨日肖山170元一石,杭州250元,而上海到450元。今日聞上海已到700元。”
1948年11月29日:“報載行政院透過本月杭、京、滬公教人員比照10月份增加5倍,即6倍發薪,而立法院以為太少,尚有異議。但11月已到月底,而經費薪水均一無增加,是以不能不沿門托缽,向銀行借貸度日。藝專教員因不能維持生活已罷教數日。浙大本月已發10月之5倍,現定10月1日又發一倍,薪水300元以下者發100元,300元以上者發200元,以資維持。”
1949年初的幾個月內,整天為浙江大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