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素質不斷更新,社會地位和力量不斷提高。
中國的崛起也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崛起。在21世紀,我國知識分子的隊伍,即將達到一億、二億之眾。那時國家的面貌必然會有根本的改觀。
是什麼決定知識分子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近半個世紀,我國知識分子的生活來源,幾乎完全依賴國家供給、計劃分配。改革開放以來,便面臨分化。20世紀末年,知識分子的“下海(經商)潮”一浪高過一浪,表明分化加速。中國知識分子的主體形態被壓抑得太久了,一旦獲得解放,其職業化的趨勢不可阻擋。
“知識就是力量”體現在哪裡?知識的價值規律如何?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又怎樣?智慧財產權應有什麼保障?什麼才叫“尊重知識”、落實知識分子政策?……
知識究竟是什麼?是財富嗎?在某種意義上是的,因為知識的種子能孕育生產、創造物質文明;然而知識有脆弱貧乏的一面,它可能成為空談、諂媚或讒言,也容易被摧殘、腐蝕、毀壞為垃圾或灰燼。
貨幣究竟是什麼?是法寶嗎?在某種意義上是的,因為它有豐富的營養,它能培植精神的花果。然而貨幣也有無恥無知的一面,它可能貶值或翻騰吹噓成泡沫,它經常扭曲、汙染、甚至扼殺新鮮的生命。
金錢不一定能轉化為知識和智慧,因為這世界上有些珍貴的東西是大富豪無法買到的;知識也不一定都能創造價值和幸福,因為這世界上有些奧妙的玄機是書呆子無法理解的。
然而,許多知識分子從事的事業,如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大部分應該是社會公益事業,絕不能完全商業化(或所謂產業化)。學校不是商店,學生不是商品;醫院也不是商店,科研機構更不是商店。教師、科學家、醫生們,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他們沒有所謂“身價”;他們的社會價值,他們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價值,是不能以金錢或官階來衡量的。
貫串整個20世紀的始終,我國文化事業艱難萌芽、掙扎成長,好比一株青春之樹,半身是不屈不撓、枝條茂盛、綠葉紛披;另半身卻深受人禍天災,枯敗腐朽、凋謝飄零。魯迅深惡痛絕的卑劣國民性:瞞和騙的手段、假公濟私的伎倆,“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在反右和文革的浩劫中釀成“劣勝優敗”的歷史大倒退,迄今令人寒心、憂患忡忡。知識分子蒙冤受辱之時,便是中華民族瀕臨破產之日。今後,是新枝綠葉蓋過枯敗腐朽,還是枯敗腐朽壓倒新枝綠葉?這將民族的命運。而知識分子的命運也就是我國現代文明的命運。
筆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曾經跟先師吳祖光先生反覆討論一些問題。吳先生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進入50年代,黨和知識分子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對《紅樓夢研究》、對《武訓傳》、對“胡風”的批判一步步轉入政治問題的範疇。到1957年的反右鬥爭,以號召向黨提意見為名而向數十萬響應號召提出各種意見的知識分子進行了殘酷的政治迫害,罪名提到反革命的高度,迫使千家萬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人間悲劇;儘管在幾十午後大部分得到“平反”和“改正”,但巨大的創傷卻是永遠難以彌補的。而發生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卻又是從迫害知識分子開始,十年浩劫,幾乎使國家民族瀕於毀滅。再三再四殘酷踐踏中國知識分子的尊嚴以至生命,真是使人痛心,使人傷心。……近代,推翻滿清政府的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大批戰友、壯烈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絕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新中國的領導人也大都是知識分子。再說,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哪一個不是知識分子?古今中外一切的生活現實都得不出仇視知識分子的結論。……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明,知識分子是建設國家的主要力量。(引自吳祖光《要信任知識分子》,在全國政協的發言。)
現代化的知識必需跟廉正高效之“權”、合法穩定之“錢”密切結合起來。新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絕不是依靠無知、無賴、無聊、無恥的流氓痞子們吹牛拍馬所能“包裝”“炒作”起來的。知識分子們,必須最佳化我們自己,強化我們自己!因為現代化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決不是假大空的豪言壯語,而是求真、務實、積極建設、提高民族素質。以自己掌握的現代化知識為強大資源,確保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從而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支柱。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前途,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作者 2002年春節於北京——上海
2004年修訂
知識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