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子的待遇問題
內戰期間,國共兩黨一直在爭奪知識分子。這種劇烈的爭奪,不僅體現在思想政治體制方面,而且體現在經濟生活、工作條件方面。在20世紀40年代的“###之命運”生死存亡的爭奪戰中,多數青壯年知識分子(主要是學生)紛紛倒向共產黨一邊,而大多數中老年知識分子經過猶豫觀望,也終於接受了共產黨的領導。這個歷史的選擇,絕非出於偶然。
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五四運動,促進了我國迎向現代化的世界潮流。20世紀20—30年代,我國知識分子的生活水平並不低於日本,在京津滬寧杭一帶的高等教育和出版事業是跟國際水平接軌的。根據《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考證——
1927年規定,教育界待遇如下:
教授月薪400—600銀圓(合今人民幣12000—18000元)
副教授月薪260—400銀圓(合今人民幣7800—12000元)
講師、中學教師月薪160—260銀圓(合今人民幣4800—7800元)
助教月薪80—160銀圓(合今人民幣2400—4800元)
小學教師月薪40—120銀圓(合今人民幣1200—3600元)
1935年新聞出版界待遇如下:
社長月薪200—400銀圓(合今人民幣6000—12000元)
總編輯月薪150—300銀圓(合今人民幣4500—9000元)
編輯部主任月薪120—200銀圓(合今人民幣3600—6000元)
特派記者月薪約100銀圓(合今人民幣3000元)
一般記者和編輯月薪40—80銀圓(合今人民幣1200—2400元)
當時多數文化人可稱“安居樂業” ,文教學術碩果累累。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內憂外患、戰亂不斷,破壞了中華民族文明建設的程序。到40年代以後,國民黨政府的“法幣”長期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物價持續飛漲,造成經濟上的致命傷。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下降、物質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