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轉游。走著玩著,來到一家包子鋪前,恰好包子出籠,香味兒撲鼻,他伸手拿起就咬,吃了一個又一個。吃完,也不懂得付帳,嘴一抹就走。店主人要他付錢,他說“沒有”。那就留個名字記帳吧,於是,隨手簽下“一條龍”三個字。後來,主人知道,這個自稱 “一條龍”的小孩,原是當朝太子陳叔寶。經過他有意地招遙、作勢,京城的達官貴人都像潮水一般湧來,生意頓時興旺起來。這條街被稱為“龍門街”,“一條龍”三個字也被裝裱上了中堂。從此,“一條龍”的包子就名聞遐邇,一直流傳到今天。
老皇帝的難題(1)
“立嫡立長不以賢”,公開放棄德才考究,致使高度集中的皇權與實際的治國理政能力相互脫節,也與專制政體所要求的全智全能型的“偉人政治”,南轅北轍。而由於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威、無限的權力,世間一切榮華富貴集於一身,並且能夠傳宗接代,因此,一切覬覦王位的人,都不惜斷頭流血,拼命爭奪。其結果,必然是兵連禍結,骨肉相殘,直至政權喪失,國破家亡。
這是一個無法跳出的怪圈,一個不能破解的悖論:要麼乾脆放棄“家天下”的皇位世襲制,“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要麼就得每時每刻面對著致命的危機。放棄前者不可能,因為“家天下”、世襲制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這樣,就只能永無窮盡地吞嚥混亂、敗亡的苦果。
一
那位以撰寫大觀樓一百八十字長聯聞名於世的清代詩人孫髯翁,在一次登臨滇南武定縣獅子山時,聽說在明初“靖難之役”中流亡出走的建文帝曾長期遁跡於此,一時感慨重重,為雄才大略、慮遠謀深的朱元璋創業有方卻交班無術而深致惋惜,當即賦詩詠史,寄感抒懷。其中有這樣兩句寄慨遙深的詩:
滁陽一旅興王易,
建業千宮繼統難。
其實,當日朱元璋接替郭子興成為“滁陽一旅”的領軍人物,渡江建立應天據點,孤軍獨守,興王創業,又何嘗容易!無非是,比起後來在帝都金陵(古稱建業)反反覆覆地選擇繼統物件,相對來說,較為順利罷了。
道理很明顯,那些勝利地削除群雄、橫掃六合、統御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