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
如果你希望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團隊來,就必須勇敢地執行區別考評制度。據我所知,還沒有哪一種人事管理制度能做得更好—有更多的透明度、公平性和高效率。這個制度並不是完美的,但區別考評的做法就像坦誠精神一樣,可以使商業生活變得更清晰,在各方面都能運轉得更好。
第 4 章 發言權和尊嚴:關注企業中的每一個人
第二部分 你的公司如何才能贏
第 5 章 領導力:不只是你自己的事
有一天,你成了領導。
星期一,你還在做那些自然而然的事情,享受工作的樂趣,推動專案進展,與同事們笑談生活和工作,諷刺公司的管理層是多麼愚蠢。然後,星期二,你也進入了管理層。你成了一名老闆。
突然間,感覺一切都不同了—因為一切確實不同了。作為領導者,需要有不同的行為和態度;而且對許多人來說,他們還是初次接手這樣的工作。
在你成為領導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長有關。
當你成為領導以後,成功都同別人的成長有關。
毫無疑問,有很多途徑可以成為一名領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例子,比如赫布·凱萊赫( Herb Kelleher ),這位瀟灑隨意、直截了當的仁兄執掌西南航空公司的帥位長達 30 年之久;又如比爾·蓋茨,微軟公司那位溫和的開創人—由此你就能明白,領導者有各種各樣的型別。在政治上,丘吉爾和甘地迥然不同;在橄欖球界,則有隆巴迪和貝利奇克的區別。
所有的領導者,每一位都會給你列出一長串有關領導力的“準則”。
如果有人問我的話,我會給他們列出 8 條來。但在我把它們付諸實踐的時候,感覺上它們並不像是什麼準則,而只是關於如何帶領別人做事的正確程式。
另外,本書中有關領導力的內容並不是僅此一章而已。事實上,對於這個話題,每一章都會有所涉及,從“危機管理”,到“戰略”,再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不過,我還是決定用單獨的一章來專門探討關於領導力的問題,因為這方面的思考總是縈繞在人們的腦海裡。過去三年中,在我與學生、經理人和企業家們交談的時候,總會被問到有關領導力的問題。例如,“什麼是一個領導者真正需要做的?”或者,“我剛剛得到了提拔,但我以前從未做過管理。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呢?”微觀層面的操作經常是人們所關心的領域,比如,“我的老闆覺得什麼東西他都必須親自控制—那是領導還是保姆?”與此類似,有關領導的魅力也是很受關注的,人們會問,“如果你含蓄一點、安靜一點,或者比較單純、比較害羞,那還能從員工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有一次在芝加哥,一位觀眾說道:“我手下有兩名直接下屬,他們都比我精明。我是否有資格去考評他們呢?”
這類問題迫使我思考,到自己 40 多年的領導經驗中去尋找答案。幾十年來,我經歷了千差萬別的各種情況,從負責三個人組成的團隊,到領導有三萬人的部門。我執掌過奄奄一息的業務,也駕馭過高速增長的產業,遇到過無數併購、分拆、組織危機的時刻、時來運轉的光景,以及起起伏伏的經濟狀況。
可是在這些情況下,某些領導方法總是能發揮效用,也就成了我的“準則”。
日常的平衡
在我們具體闡述每一條準則之前,我想說幾句關於“自相矛盾”的話。實際上,做領導總是要碰到許多自相矛盾的情況的。
很古老的一個矛盾是長期與短期之間的矛盾,就像我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既要保證每個季度的業績,又要去做 5 年以後對公司的事業有利的事情,這樣的領導該怎麼當呢?”
我的答案是:“歡迎你來當!”
請看,任何人都能夠處理好短期的問題—如果不斷地榨取公司現有業務的話。任何人也都能處理好長期目標的問題—如果堅持自己的夢想的話。而你之所以被選做領導,就是因為有人相信你,認為你能夠同時處理好現有的業務,以及為將來的發展打基礎。他們認為你有足夠的智慧、經驗和毅力,能很好地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矛盾。
領導力就是處理好每天的平衡排程問題。
以上述的第 3 條和第 6 條準則為例。一條說,你應當展示出積極的活力和樂觀主義態度,用“我也能做好”的信念感召自己的員工。但另一條說,你應當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