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3/4 頁)
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在此後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誠地堅持著這個偉大的信念。
第十七章 名將的起點
【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歲的戚繼光準備出發了,他要去北京繼承父親的職位,雖說名義上已經接班,但無論如何,程式還是要走一遍的。
辦完手續之後,戚繼光正式趕赴山東,辦理交接,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當時他剛滿十八歲。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嘆,政府實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過了頭。
登州是山東沿海重鎮,光駐軍就有數千人,加上兼管的軍屯民政,加起來大致有上萬人,而且這幫人長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還喜歡搞腐敗。
熱血青年戚繼光對此十分不滿,他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改革,嚴肅考勤制度,整頓軍紀,可謂是雷聲陣陣。
遺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號喊得震天響,卻無人理會,畢竟大家心裡都有數:你爺爺在的時候就這個樣,你小子鬍子都沒長起來,就想跟前輩過招?
這是戚繼光學到的第一課,他終於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像他父親和老師那樣的人永遠只是少數派,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還必須學會妥協。對於這一點,他比他未來的盟友張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辦不下去,戚繼光卻並不氣餒,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有意義的目標。每天早上,他開始跑步鍛鍊身體,操練武藝,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還懸樑刺股,用功苦讀。
戚繼光正在備考,他準備參加武舉考試。
雖說已經是四品武官,但戚繼光仍然打算去考試,這倒不是他吃飽飯沒事幹,跟自己過不去,而是因為在明代,考試成績實在太過重要,管你是皇親國戚、高幹子弟,如果不是進士出身,總會被人當作偽劣產品。
此外參加這一考試還可以鍛鍊體質,促進新陳代謝,順便學點武藝,加強基本功,實在是有益身心。
事實證明,戚繼光的這一選擇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後的那片高地,他付出的努力,將得到最大的回報。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一舉中第,成為了武舉人。
第二年,戚繼光打點行裝,前往北京參加會試,一般說來結果無非兩種,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繼光同學偏偏遇上了第三種。
雖然許多史籍對戚繼光參加會試的成績沒有提及,但據某些材料顯示,他的考試成績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計也只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見。
考試即將接近尾聲,就在戚繼光準備捲鋪蓋的時候,兵部侍郎楊守謙突然跑來,告訴大家:不管考得好還是考得差,統統都不要考了,同學們馬上集合,抄起傢伙跟我上吧。
俺答來了,“庚戌之變”爆發了。
這自然是件麻煩事,但對戚繼光而言,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正是在這次事變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寫的《備俺答策》也廣泛流傳,獲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戚繼光的命運就此被徹底改變,“庚戍之變”後,朝廷為了加強邊境的防務,決定調集山東、山西等地部分軍隊輪流守邊界,之前出盡風頭的戚繼光自然難逃法眼,光榮中標。
這是一個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繼光高興地去了,他將在那裡開始自己傳奇的一生。
在行進的路上,面對著險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繼光再次堅定了他的理想:
〖歧路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將是他一生的選擇。
然而這個選擇的開頭並不順利,戚將軍在邊境的日子過得實在不爽,因為他被分配駐守的地方是薊門。
原先在山東的時候,雖說手下都是一幫兵油子,好歹自己還是個四品指揮,說話算數。而薊門為明朝四大防區之一(宣、大、薊、遼),高階軍官一抓一大把,什麼都輪不到戚繼光,他在這裡只能乾乾巡哨之類的活,很少有實踐操作、指揮軍隊的機會。
於是,度過了看似平淡無奇的三年之後,他又回到了山東,在很多人看來,這位曾被兵部領導寄予厚望的年輕人毫無成就,只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實並非如此。
岑港之戰後,俞大猷對戚繼光的戰術十分欽佩,曾好奇地問過他一個問題:你的戰法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