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3/4 頁)
士聊天,越聊越起勁,就開始學道士打坐,這一打就是一天。直到來人提醒,他才想起昨天還有件事情沒有做。
無論如何,王守仁還是成功地結了婚,討了老婆成了家,他的逸事也由此傳遍了洪都,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怪人。
王守仁不是一個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並不知道,這個看似怪異的少年是一個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的人,四書五經早已讓他感到厭倦,科舉做官他也不在乎,十七歲的他就這樣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標——做聖賢。
有理想是好的,可是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干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之外,大家公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人,如孔某、孟某等。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著頭腦,所以他出沒於佛寺道院,希望從和尚道士身上尋找成為聖賢的靈感。但除了學會念經打坐之外,連聖賢的影子也沒看到。他沒有灰心喪氣,仍然不斷地追尋著聖賢之道。
終歸是會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堅信這一點。
或許是他的誠意終於打動了上天,不久之後,它就給王守仁指出了那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弘治二年(1489),十八歲的王守仁離開江西,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餘姚,在旅途之中,他認識了一個書生,便結伴而行,閒聊解悶。
交談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
這位書生思慮良久,說出了四個字的答案:
“格物窮理。”
“何意?”
書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聖人的書,自然就知道了。”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答案。
【聖賢之路】
朱聖人就是朱熹,要說起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無與倫比,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
可關於他的爭論也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聖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歷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支持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反對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禁錮思想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先生遠沒有人們所說得那麼複雜,在我看來,他只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不過是他的目標有些特殊罷了。
他追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面的內容將敘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相信按本人的講述方式,大家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翻書吧。)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唸佛,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著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群習武者,經過多年磨鍊,武藝已十分高強,但他們卻更為努力地練習,堅持不輟。
有這樣一群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並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痴,如此苦心苦行,只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
傳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夠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於掌握!
這並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瞭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著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尋。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為人所掌握的。
對於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於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於心。佛法謂之“開悟”。
最著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