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2/4 頁)
辭幼稚,很有打油詩的神韻,但其中卻奧妙無窮。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他的這種思維模式,後世有人稱之為辯證法。
王華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承諾。當時的居庸關外早已不是朱棣時代的樣子,蒙古騎兵經常出沒,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出關,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但王華經過考慮,最終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不久之後,他就為自己的這個決定追悔莫及。
在居庸關外,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遼闊的草原和大漠,領略了縱馬奔騰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間的偉績,永樂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經的風雲歲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一顆種子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王華原本只是想帶著兒子出來轉轉,踩個點而已,可王守仁接下來的舉動卻讓他大吃一驚。
不久之後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態,莊重地走到王華面前,嚴肅地對他爹說:
“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上書,只要給我幾萬人馬,我願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
據查,發言者王守仁,此時十五歲。
王華沉默了,過了很久,才如夢初醒,終於做出了反應。
他十分激動地順手拿起手邊的書(一時找不到稱手的傢伙),劈頭蓋臉地向王守仁打去,一邊打還一邊說:
“讓你小子狂!讓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為國效力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了,但他並沒有喪氣,不久之後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計劃,一個更為宏大的計劃。
王華的腸子都悔青了,他萬想不到,自己這個寶貝兒子還真是啥都敢想敢幹。
也許過段時候,他就會忘記這些愚蠢的念頭。王華曾經天真地這樣想。
也許是他的祈禱產生了效果,過了不久,王守仁又來找他,這次是來認錯的。
王守仁平靜地說道:
“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實際,多謝父親教誨。”
王華十分欣慰,笑著說道:
“不要緊,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將來努力讀書,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現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幹什麼?”
“做聖賢!”
這次王華沒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覆——一個響亮的耳光。
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毀在這小子手裡了。
王華終於和老師們達成共識,如果再不管這小子,將來全家都要敗在他的手裡,經過仔細考慮,他決定給兒子談一門親事。他認為,只要這小子結了婚,有老婆管著,就不會再做什麼出格的事情了。
王華是狀元,還曾經給皇帝當過講師,位高權重,王守仁雖然喜歡鬧事,但小夥子長相還是比較帥的(我看過畫像,可以作證),所以王家要結親的訊息傳出後,很多人家擠破頭來應徵。
出於穩妥考慮,也是不想這小子繼續留在京城惹事,王華挑選了江西洪都(南昌)的一個官家小姐,然後叫來了剛滿十七歲的王守仁,告訴他馬上收拾行李,去江西結婚,少在自己跟前晃悠。
王華給王守仁安排這麼個包辦婚姻,無非是想圖個清靜,可他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舉動將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愣頭愣腦的王守仁就這麼被趕出家門,跑到了江西洪都,萬幸,他的禮儀學得還算不錯,岳父大人對他也十分滿意。一來二去,親事訂了下來,結婚的日期也確定了。
這位岳父大人估計不常上京城,沒聽過王守仁先生的事蹟,不過不要緊,因為很快,他就會領略到自己女婿的厲害。
結婚的日子到了,官家結婚,新郎又是王狀元的兒子,自然要熱鬧隆重一點,岳父大人家裡忙碌非凡,可是等大家都忙完了,準備行禮的時候,才發現少了一個關鍵的人——新郎。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結不成婚還在其次,把人弄丟了怎麼跟王華交代?
岳父大人滿頭冒汗,打發手下的所有人出去尋找,可怎麼找也找不到,全家人急得連尋死的心都有了。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們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觀裡找到了王守仁,大家都十分激動。
可是失蹤一天的王守仁卻一點都不激動,他驚訝地看著那些滿身大汗的人們,說出了他的疑問:
“找我幹啥?”
原來這位兄弟結婚那天出來閒逛,看見一個道觀,便進去和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