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2/4 頁)
朝海軍將領。而他所建立的俞家軍,大都從漁民中選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於駕船,並經過嚴格訓練,多次與倭寇海盜交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堪稱明朝最精銳的水軍。
經過五十年的淬鍊與更替,他們來到了朝鮮,露梁海。
接到進攻命令後,鄧子龍部從埋伏處突然駛出,將日軍歸路堵死,並以十隻戰船為一組,向日軍艦隊發起多點突襲。
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由於日軍佇列過長,而且毫無防備,轉瞬之間,後部上百條戰船已被切成幾段,雖然日軍人數佔優,卻陷入明軍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包圍圈內的日軍一片慌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準備和跳上船的明軍肉搏,然而明軍戰艦卻絲毫不動,保持著詭異的平靜。
日軍的疑問沒有持續太久,便聽到了答案——可怕的轟鳴聲。
明軍的第二波攻擊開始,不用跳幫,不用肉搏,因為在鄧子龍的戰艦上,裝備著一種武器——虎蹲炮。這是一種大型火炮,射程可達半里,雖然威力一般,炮彈飛個幾百米就得掉水裡,但近距離內打日軍的鐵皮木頭船,還是綽綽有餘。
就這樣,在炮轟、哀嚎、和慘叫聲中,日艦隊後軍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
當炮聲響起的時候,前軍的島津義弘立即意識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顯示出了驚人的鎮定與沉著,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繼續前進。
後軍已經深陷重圍,敵軍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擊向前,與順天的小西行長會師。只有這樣,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日軍艦隊拋棄了後軍,不顧一切地向前挺進。
然而,他們沒能走多遠。
當島津義弘軍剛剛衝出露梁海時,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擊——李舜臣出現了。
被冷落三年後,李舜臣終於再次成為了水軍統領,當他於三個月前上任時,迎接他的,卻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和一些破爛的船隻,因為他的前任元均在戰死的同時,還帶走了許多水軍艦船作為陪葬。
此時,明朝水軍尚未到來,日軍主帥藤堂高虎率領艦隊橫掃朝鮮海峽,無人可擋,而李舜臣,什麼都沒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餘條戰艦,闖入鳴梁海峽。
李舜臣得知訊息後,即刻率少量龜船出戰,確切地說,是十二條。這已經是他的全部家當。
四百對十二,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雖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軍天才,此戰也必敗無疑,除非奇蹟發生。
但事實告訴我們,奇蹟,正是由天才創造的。
戰役結局證明,藤堂高虎的水軍技術,也就能對付元均這類的廢物,經過激戰,李舜臣輕鬆獲勝,並擊沉四十餘艘敵艦,殲滅日水軍三千餘人,日軍將領波多信時被擊斃,藤堂高虎身負重傷,差點被生擒,日軍大敗,史稱鳴梁海之戰。
對李舜臣而言,這不過光榮的開始,而露梁海,將是傳奇的結束。
當日軍艦隊出現在視野之中時,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擊令。
此時,島津義弘的心中正充滿期待,他已經看見了前方的貓島,如此靠近,如此清晰,只要跨過此地,勝利仍將屬於自己。
然後,他就聽見了炮聲,從他的側面。
在戰場上,軍隊的側翼是極其脆弱的。一旦被敵方襲擊,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失去戰鬥能力,其作用類似於打群架時被人腦後拍磚,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顯,龜船比磚頭厲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統一指揮下,這些鐵甲烏龜直插日軍艦群,幾乎不講任何戰術,肆無忌憚地亂打亂撞。在這突然的打擊下,日軍指揮系統被徹底攪亂,混作一團,落海喪生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這最為混亂的時刻,島津義弘卻並沒有慌亂。
作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攻擊發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確定,敵人來自側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顯,明軍並未在此設防。
那就繼續前進吧,只要到達順天,一切都將結束。
按照之前的計劃,當鄧子龍的第一聲炮聲響起時,陳璘啟航出擊。
出於隱蔽的需要,陳璘的軍隊駐紮在竹島,這裡離露梁海較遠,需要行駛一段,才能到達會戰地點。
而在此之前,島津義弘將有足夠的時間透過空虛的貓島海域,成功登陸順天。
然而陳璘並不著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